一粒米能有多重?本人以为它重如一座山。
对于米,汪曾祺先生有过经典描述。其笔下有一个叫做八千岁的人物,开着一个米行,他店里一溜排开几个大米囤,从“头糙”“二糙”“三糙”到“高尖”应有尽有。挑箩把担卖力气的吃头糙米,一老碗紫红的糙米饭,上面堆上岗尖岗尖的腌小鱼和小青菜,大口大口吞食;住家铺户吃二糙三糙米,比头糙精致,米色亮白一些;所谓高尖,精致透亮,只有高门大户才吃,普通百姓不是吃不起,只是总觉得有些糟蹋。中国人自古惜福心理就十分强烈,字纸尚且不肯浪费,更何况养身的米?
此外还有糯米和晚稻香粳。糯米不用说,常用来蒸八宝饭、包粽子;香粳米煮出粥来米长半寸,颜色浅碧如碧螺春茶,香味浓厚。《西厢记》里有一个章回专门说到崔莺莺吃的一顿便饭: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碗虾丸鱼皮汤,一碟腌的胭脂鹅脯,另还有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红楼梦》里上上下下各色人等吃的米,身份不同,吃的米也需论资排辈。咱们吃的精白米饭在那个富贵乡里是下人吃的,老祖宗看到有人盛了一碗白米饭给珍大嫂子,会笑嗔:“怎么盛这个饭给你奶奶?”主子们吃的不是红米就是绿米。红的,颜色嫩红,味腴粒长,香气扑鼻,叫做“御田胭脂米”;那绿米,就是芳官吃过的“绿畦香稻粳米”。
关于米,还有不少的传奇典故。据说远古时候,上帝虽说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命令他们流汗才有饭吃,但到底对自己的造物心怀恩慈,命令地下的麦子长得如同一棵树一般,分出七股八叉,每一个枝头都有一个麦穗,于是天下万民不缺粮食。有一日上帝到人间巡行,发现麦子烂倒在泥里,上帝一怒之下改了规矩,下令麦株从今以后只结一穗,且不时有风雹雷灾、水患火欺,以此惩罚不知惜福的凡间生灵!
真正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不肯怠慢了世间万物,尤其是珍珠一样的米。在弘一大师的眼里,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倘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白米饭,更是好上加好。
我在闽东太姥山的摩宵庵吃过一次素斋,那些不起眼的素菜素饭,盛在清素的餐盘里,竟是那样的温润有致,不由心生一丝感恩,细细把一碗米饭装进胃里,生怕丢弃一个米粒。
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米,粒粒凝结了血和汗。
(摘自《文苑》 林文钦/文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