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网友是什么友?

  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在网上通过社交媒体交朋友,虽然大多数不认识,但在一起聊天非常快活。网友到底是什么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知道什么是朋友。
  在汉语中,“朋友”经常是“友谊”的同义词,友谊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不只是互有好感,相互喜欢,而且还要相互理解、同情、信任、忠诚等等。这些是朋友之“友”的精神内核。
  在中文里,除了“狐朋狗友”这种,“朋”和“友”一般都是正面意义的词语,它们的对立面是“党”,这在“君子朋而不党”的说法里就能够看出来。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把朋友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彼此希望对方过得好(善);第二种是彼此有用,也就是互相利用,利益交换;第三种是能给彼此带来快乐。只有第一种,为合乎善的目的而结成的朋友,才有真正的友谊;后两种则是偶然的,难以持久,因为一旦对方不再令己快乐或不再对己有用,友谊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这三种朋友中,只有以善为目的的朋友关系才具有道德品质。而且,这种善是无条件的、真诚的,它可以使朋友彼此得益有用,也可以使彼此得到快乐,所以这种友谊是最深、最好的。
  以这样的分类来看,今天网友的友谊主要是以彼此快乐为基础的。这样的友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能容忍同一种声音,容不得不同的或批评的声音。在这种环境气氛中维持的友情时时会有“联合自欺”的危险。越是众口一词,就越能在心理上消除孤单和不合群的焦虑,让人产生“团结就是力量”的幻觉。谁要是戳破了这个自我欺骗的泡泡,其他的人就会群起而攻之,把他们当成内奸和叛徒,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古希腊人有关于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朋友的争论。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由斗争产生,只有不同的人才能成为朋友,也就是“异类相聚”。另一位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则认为,只有彼此相似的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同类相聚”。
  这有点像人们讨论怎样的一对才能成为好伴侣,是性格相近呢,还是性格互补呢?以现在网络交友的情况来看,恐怕只有同类相聚,而绝无异类相吸。
  一个懂得如何看待友谊、对待朋友的人,未必是一个喜欢交友的人,亚里士多德自己就是一个不太喜欢交朋友的人;而喜欢交友的人如果能懂得识别什么人可以作为真正的朋友,会更有可能交到有益和可靠的好朋友。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徐贲/文 2019年第4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