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舟山嵊泗县枸杞岛落成一座“贻贝风”文化礼堂。礼堂入门便能看到一串串黑色贻贝悬在半空,墙上则展示了枸杞岛贻贝产业发展的变迁。这小小的黑色贻贝,是枸杞岛发展“海鲜农场”的致胜法宝。枸杞岛这条发展贻贝全产业链的新路子,或许能给其他海岛一些启发。
攻克技术难题 做大养殖业
站在枸杞岛干斜村的观景平台上,放眼眺望,海面上白色浮子星星点点,排列整齐。这片面积约1.53万亩的贻贝养殖基地,去年孕育贻贝8.5万吨,是枸杞岛渔民们“吃海”的新蓝海。
在渔业资源渐趋衰竭的状况下,怎样才能继续靠海“吃海”?枸杞岛的渔民敢想敢闯,大胆建起了“海鲜农场”。“我们曾经养殖过扇贝、鲍鱼、裙带菜等,但是都失败了。”枸杞乡养殖办主任罗存国说,之后,枸杞乡石浦村徐正福等人,通过野生贻贝在绳索上进行人工附苗养殖取得了成功,使得贻贝养殖技术推广开来。不过野生厚壳贻贝数量有限,育苗也很困难,无法大规模养殖。养殖户们转头从北方引进紫贻贝,产量虽然可观,但紫贻贝个体小、价值低、保质期短,和野生厚壳贻贝相比,卖价差了5倍多。
技术,成了当时贻贝养殖亟待破解的难题。渔业育苗专家倪梦麟领带技术团队攻关,把厚壳贻贝的繁殖季节从六七月提前到了四五月份,使下海保苗时间和养殖期缩短了近半年。
2009年,枸杞乡养殖面积1.2万亩,养殖产量4.6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贻贝养殖基地。但是,脆弱的海洋和海岛生态环境,无法承载过多无节制的人为利用。
去年,枸杞岛陆续采取措施,整治部分养殖户的无序养殖,控制养殖区域进一步扩大。同时,首次推出“贻贝伏休”期,从2019年4月15日到6月30日禁止养殖户采捕。
渔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控制贻贝的养殖面积,是为了循环利用好现有养殖环境,保证贻贝品质。伏休给贻贝生长留足了时间,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供需。
贻贝的质量好了,价格也逐年往上涨。今年的贻贝非常肥壮,据了解,2018年厚壳贻贝6.4元/公斤,2019年卖到了7元/公斤。
创新机器换人 做强深加工
养殖贻贝赚不赚钱,说到底还看是否卖得出去。
起初一段时间,枸杞贻贝都是以鲜销为主。海鲜产品对运输条件和保质要求极高,当时的市场也未拓开,大量“鲜贻贝”辗转几地后成了“臭贻贝”,最终只能倒掉。
这让养殖户们伤透了脑筋,怎么办?
加工让问题迎刃而解。2000年,枸杞人於定华率先将他的华利水产有限公司向贻贝精深加工转型。他与养殖户签订贻贝收购订单,将贻贝加工为成品销售。第一年就加工贻贝近400吨,并出口日韩。第二年,他以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水产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为技术依托,承担了“贻贝精深加工”省级科技兴海项目的开发,自主开发生产了颗粒、半壳、全壳等速冻贻贝系列产品,并研发了“速冻贻贝加工技术”,扩大速冻贻贝生产规模,推进速冻贻贝产业化生产。
岛上其他企业纷纷跟进,枸杞贻贝附加值提高了一倍以上,销售也不再是问题。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贻贝加工业人力不足及人力成本问题,逐步显现。
於定华说,贻贝需要人工剥壳,一名熟练工每天只能剥50公斤。且不说人工费高昂,技术娴熟的剥壳工人能否招足都成问题。
机器换人!於定华与大连一家机械厂合作研发贻贝脱壳自动生产线。不久前,全自动贻贝脱壳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据测算:这条生产线每小时加工原料1.5—1.7吨,日生产能力20吨,大约可抵400个工人,每年至少可以减少180万元成本。而购入这样一条生产线需要300万元,两年就可收回成本。
目前,於定华已购入两条自动生产线,平均年产约2500吨成品贻贝。笔者在加工车间看到,清洗、蒸煮、拉丝、去壳、冷冻,贻贝经过加工后,包装成箱,不但走向国内市场,还发往俄罗斯、美国及东南亚等地。
创新的步伐还在产品形态上扩展,有企业在贻贝壳上看到了价值。他们将贻贝壳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粉碎加工成饲料添加剂和土壤改良剂。还有企业以贻贝壳为原料,研发出具有一定吸附和催化能力的生态洗涤剂,有效去除果蔬表面残留的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些创新,不仅使贻贝壳“高值化”,还解决了贻贝壳随意倾倒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创新还不止于此。前不久,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吴皓介绍,自己的团队已通过精深加工技术,成功将原本低值的蛤蜊,制成贝鲜酱料、即食产品,甚至生物环保材料、健康保健产品。这让大家意识到贻贝精深加工有更多可能。於定华表示,接下来他将考虑寻求合作,开发出更丰富的贻贝产品。
延伸全产业链 催热海岛游
贻贝的养殖和加工让枸杞岛从穷到富,但要让一个偏远海岛真正“活”起来,还少不了人气。
枸杞聚人气的办法,是利用贻贝,催热特色海岛游。
来过枸杞岛的游客,往往难忘那蔚蓝大海上大片的白色“养殖田”,这是别处难得一见的景象。
游客还可以近距离接触海上牧场。不少养殖渔民把自己的“海景房”改造成了渔家民宿,还可以带着游客出海。“很多游客都有出海体验的需求。”枸杞民宿老板汤明明说,去年他接待了近600名出海游客。
传统的海岛游,旺季一般持续一个夏季。但最近的枸杞岛仍可以看到大批往来的游客。“很明显,我们的旅游旺季被拉长了。”枸杞乡相关负责人说,还有不少游客选择到枸杞岛过春节。
旅游季节的延长与旅游产品的拓宽息息相关。去年7月,枸杞乡在龙泉村的养殖区海域附近建设了一座300平方米浮码头,并搭建休闲房屋作为海上“自然课堂”,游客可以在上面参与海钓、教学,以及观光休闲。
此外,养殖户们还推出了厚壳贻贝的网上认养和采摘体验活动。游客只要在网上手指点点,就可以认养一串贻贝。到了采割的季节,游客们从外地赶过来,坐上养殖户的小船,直接来到自己认养的区域,在养殖户协助下拉起苗绳,采割贻贝,享受丰收的喜悦。
岛上已连续举办4届的贻贝文化节,更是让枸杞贻贝“奔跑”起来,小岛知名度大大提升。目前,岛上约8000常住人口,近4000人从事贻贝养殖相关产业,贻贝养殖户年收入平均在30万元左右。
从养殖到加工,再到依托产业开拓海岛游,枸杞岛唱响的这“贻贝”三部曲,让小贻贝变成了富民的大产业,全面激发了小岛的活力。
滕蓉 傅志辉
海鲜农场。
工人们在剥贻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