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战“役”特刊·观点

拒戴口罩是对文明的践踏

  □王钟的
  全民抗疫时期,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等防护装备,是防疫常识。但仍有一些人无视防控疫情要求,顽固地拒绝佩戴口罩,一些地方甚至由此发生了极端案例。这些低劣行径,不仅妨碍疫情防控大局,违反相关法律,也透露出公共文明意识的欠缺。
  对每个人来说,感染只有0和100%的区别,容不得丝毫侥幸。正确佩戴口罩,有利于阻断病毒传播链条,防患于未然,是个人防护的需要,也是对他人的保护和尊重。
  面对疫情,所有人都处在命运共同体之中。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身处抗疫一线,但每个人都能够而且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当下而言,出门佩戴口罩,就是对防疫工作最直接的支持。
  公共卫生防护事关防疫要求,也事关信任。不要用“我没有感染”这样的言辞自我麻痹,疫情严峻复杂时期,最重要的不是“自证清白”,而是用实际行动保护好自己和他人。戴好了口罩,信任就挂在了脸上,别人也才会回馈给你同样的信任。同时,社会也要形成共同而强大的文明氛围,让不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的人产生“耻感”,在文明的凝视下养成良好习惯。
  诚然,戴口罩难免会产生一定不适感,很多人平时也没有戴口罩的生活习惯。但为了尽快平息疫情,人人都可以在阳光下自由地呼吸,牺牲当下的这点“不自由”,是应有的公共意识。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公共意识都是在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体现的。做好自我行为约束,改善的是整个公共生活环境,也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防控疫情的当下,出门戴口罩、接受防疫检查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目前,一些拒不佩戴口罩甚至威胁有关工作人员的当事人,已经受到法律的制裁。非常时期,只有切实执行相关法律,让违法者得到相应惩处,才能在社会上形成示范,从而达到防控疫情的目的。
  每一次疫情考验,都是一次提升公共文明的契机。希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平息后,人们能痛定思痛,让一些好的卫生习惯得到保留,诸如食用野味等不良的生活方式,能真正被摒弃。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延续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