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沙家浜》

背后的真实历史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新四军活跃在大江南北,转战于江淮河汉,在环境极其复杂的敌人后方,在日、伪、顽的夹击之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不断发展壮大。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就是在新“江抗”(新四军一部)真实的斗争历史基础上,演绎出来的。
大部队转移到哪儿去了
  看过《沙家浜》的人都知道,戏一开始,就是18个伤病员在地方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沙家浜镇养伤,而大部队已经转移了。戏中始终没有交代的是,大部队为什么转移,又转移到哪儿去了?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在坚持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后,轰然溃败,大片江南国土沦入日寇手中。然而,由于兵力有限,日军只能实行点线占领,分兵把守重要城镇及交通要道,而不能控制广大乡村及众多小城镇,为游击战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国民党政府人为设限,宣布宁沪铁路(当时称为京沪铁路)丹阳以东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游击区,丹阳以西为新四军的游击区,对江南新四军画地为牢,严格限制其向外发展。当时江南新四军的最高领导、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决定让六团与当地受共产党影响的地方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汇合,并采用“江抗”名义东进。
  至1939年9月,经过仅仅4个多月的东进作战,“江抗”已由东进时的1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也大大加强。而此时,国民党三战区也发现这支“江抗”就是新四军,于是向新四军军部施加了强大压力,蛮横要求“江抗”西撤,同时调集“忠义救国军”准备与“江抗”决战。10月,为了顾全大局,陈毅命令“江抗”西撤并准备向苏北发展。而这就是《沙家浜》开场中大部队转移的真实历史背景。
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
《沙家浜》的故事是以18个伤病员到沙家浜镇养伤开始的,那么,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事吗?“江抗”主力西撤时,在东路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滞留了一批治病养伤的指战员。
  根据“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和其他同志的回忆,医院最早是设在芦苇荡中大大小小的渔船上。临近的西董家浜抗日群众掩护着这批伤病员,通过医护人员为他们送饭送菜,并与伤病员约法三章:不能生烟火,不能唱歌,不能出港汊。
  行动不便的伤病员在村中目标是很大的。1939年12月26日,日本鬼子突袭曹家浜,部分后方医院的伤病员、医护人员被围其中。听到消息,张家浜的乡亲们扶着轻伤员,抬起重伤员,迅速转移到湖边,并用船把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大部分同志脱险。《沙家浜》中的沙奶奶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但当年的新四军伤病员,确实是在阳澄湖畔的广大乡亲们掩护下,才得以生存、康复的。
胡传魁、阿庆嫂的原型是谁
  其实,剧中的胡传魁和刁德一一样,原本都是没有原型的虚构人物,只是因为胡传魁的性格有些胡搞,所以才让他姓胡,就像刁德一性情刁滑,就让他姓刁一样。
  但当戏剧公演后,当年参加过江南东路斗争的新四军老战士们,却几乎一致把胡传魁对号入座到一个叫胡肇汉的人身上。胡肇汉是东路新四军的一个危险敌人,他完全不是胡传魁那样肥头大耳的“草包司令”,而是目如鹰隼,阴险毒辣,倒颇有几分像刁德一。
  胡肇汉20岁起就混迹于国民党警界,先后担任江苏省第一区水上警察中队长、青浦县水巡队长等职。1937年上海失守后,他投奔太湖程万军部任副官,并当上当地一支抗日游击队的“司令”。“江抗”东进时,许多地方武装都被“江抗”收编,胡肇汉眼看大势所趋,也一度加入“江抗”,被收编为独立一支队,仍任司令。但当1940年下半年,随着国民党当局开始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胡肇汉再一次见风使舵了。他先接受国民党第二区保安第一团团长的委任,后又率部充当忠义救国军的“先遣队”,和新四军不断制造磨擦。抗战胜利后,胡肇汉继续与人民为敌。1949年春,胡肇汉逃往台湾,随即受国民党军统委派潜回上海,从事破坏活动,1950年5月被我人民政府逮捕归案,当年12月被正法。
  许多人都认为,在《沙家浜》剧中,人物性格最为鲜明丰满的艺术形象是阿庆嫂,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也是阿庆嫂。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阿庆嫂就是陈二妹。因为抗战时期在常熟东乡董浜镇上有一家涵芬阁茶馆,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接待过谭震林、夏光、任天石等很多同志,茶馆的老板娘就是陈二妹。因为陈二妹不是中共党员,于是又有人考证说,曾任横泾区委书记的朱凡是阿庆嫂原型。朱凡是一位上海女性,受党委派到苏常太地区工作,1941年被日军抓获。事实上,当年在水乡为抗日做出贡献的女性是数不清的。
  而事实上,春来茶馆的原型是常熟董浜镇上的东来茶馆,店主胡广兴本是个男性。东来茶馆是常熟县委设立的一个秘密交通站,老板胡广兴担任了秘密交通员。
(摘自《北京日报》)
史海沉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