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副市长陈刚日前表示,截至目前,北京已经有13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项目开工。外来务工人群和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已纳入住房保障规划,今后将逐步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规划,这还只是一种宏观政策上的表态,像这样的表态,早在2005年1月份,建设部就已率先作出。宏观上的许诺,通过微观上的改革化为实质的政策实践,还须有三道坎要迈过。
其一,要迈过廉租房这道坎。廉租房的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各地廉租房资源有限,而这有限的资源主要对城市居民开放;有些地方虽建了一些“农民工公寓”,但这些公寓准入门槛太高,在无形之中将农民工拒之门外。其二,要迈过公积金这道坎。目前,拿公积金对于农民工而言,完全是镜花水月之事。其三,要迈过户籍这道坎。大部分城市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申请设定了户籍门槛。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城乡分治户籍制度,农民工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福利,或许永远都只是一种奢望。
(摘自《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