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栽黑木耳目前已进入排场、出耳的关键时期,农户应加强管理,以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
一、刺孔催耳
菌丝长满菌棒后,进行全面刺孔160-180孔(用0.6厘米的钉头打孔),深度0.5厘米,进行见光催耳。要注意全面刺孔后耳棒内新陈代谢加快,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热量,培养室温度升高,因此要分批刺孔,排疏菌棒,将菌棒“△”或“井”字型堆放,加强通风,防止烧菌。刺孔后7-10天左右,刺孔口菌丝恢复发白,耳基出现,可以排场。也可将发好的菌棒,选晴天或阴天在排场时刺孔,经10天左右,刺孔菌丝发白,有耳基出现,再进行管理(采取不脱袋排场出耳方法)。
二、出耳管理
根据黑木耳分化生长喜欢多湿环境的特点,菌棒排场后出耳阶段主要工作是搞好水份管理。喷水作业要根据气温情况和子实体生长情况,做到气温高时早晚喷水;气温低时白天进行喷水。晴天多喷,阴天少喷,雨天不喷;小耳少喷,大耳多喷。气温10℃以下不喷水,10-15℃白天可适当喷水,夜间不喷水。20℃以上,应选择早、晚喷水,空气干燥时,增加喷水次数。阴天一般不喷水,耳场风很大也可适量喷水,特别注意耳棒入场初期,是耳芽发生阶段,需要有“绵绵雨”那样的条件。喷水时,要勤而少,保持不干不湿状态。但必须注意长时间喷水,造成水分淤积,易导致通风不良造成菌丝伤亡,致使耳棒、子实体霉变(发生绿色木霉)。25℃以上,晴天在耳场离地2米上空拉上遮阳网,日落后拆除。
1、原基形成期。菌棒排场后,因露天通风量大,要保持菌棒不失水,又要防止在刺孔处积水,所以要分多次少量用架设的水雾发生器调控基质和空气湿度,在菌棒上喷细水,或在畦沟内短时间浸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促进耳基形成。
2、子实体成长期。从半透明、粒状的原基长成小芽约5-10天,为幼耳期,在幼耳阶段一般每天喷水1-2次,耳基慢慢长大后,喷水量可稍多,保持幼耳湿润即可。由小耳芽长大到成熟约15-30天,为成耳期,这时耳片大,水分需求量也大,此期喷水量视子实体生长而相应增加,防止耳片失水变干。同时也要拉大干湿差,即干几天,湿几天,干湿交替以促进生长,可减少病虫害发生。如遇连雨天气,需采用薄膜避雨,防止流耳。若袋内黑木耳连片不能长出或袋内积水时应脱去塑料袋,进行脱袋管理。
采耳前1天,停止喷水,一潮耳采收后,停止喷水5天-7天,待菌丝恢复,新的耳芽形成后,再进行下一潮出耳管理。采两潮耳后,耳棒可上下换头一次,使两头出耳均匀。
三、注意螨虫防治
菌螨俗称“菌虱”,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体形微小,仅0.1-0.6毫米。
1、发生在刺孔催耳后。黑木耳菌丝抗逆性较弱,刺孔后螨虫经刺孔处进入,取食危害菌丝。
2、发生在出耳阶段。当出耳阶段即子实体生长阶段发生螨害时,大量的菌螨爬上子实体,取食菌褶中的担孢子,并躲藏栖息于菌褶中,污染子实体。
3、防治措施(1)注意环境卫生,清除栽培场所的枯枝落叶,菇房培养室和出菇场地要远离禽畜舍和粮食、饲料仓库、垃圾场,培养房、耳场在使用前用敌敌畏喷雾或熏蒸处理以杜绝初侵害螨源。(2)清除污染源,对于污染或为害严重的培养料要及时处理并清除,同时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3)香饼粉诱杀法,取适量菜籽饼研成饼粉,入热锅内,用微火炒至饼粉散发出浓郁的油香味时出锅。在菌螨为害的培养料面上或床面上盖湿布,湿布上面再铺放纱布,将油香饼粉撒放于纱布上,待菌螨聚集纱布后,取下纱布用沸水烫死。连续诱杀几次,即可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
(龙泉市农业局 许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