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地处浙江中部,是天台山、会稽山、括苍山、仙霞岭的结合部,是钱塘江、瓯江、灵江、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是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自古产茶。1983年恢复磐安县建制后,即着手“磐安云峰”等名优茶的开发,通过茶树良种化、产品优质化、加工机械化、经营品牌化,茶叶已成为磐安的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悠久的产茶历史
磐安产茶历史悠久,晋代,许逊道士为传播道教文化游历到磐安玉山,看到堆积如山的茶叶卖不出去,茶农愁眉不展,为解茶农之忧,就住了下来,潜心研制了具有绿色原质和白毛特色的“婺州东白”,并派道徒四处施茶游说,由此四方茶商纷纷慕名前来收购,玉山茶叶供不应求,渐渐地在茶场山前形成了茶叶交易市场——玉山古茶场。许逊仙逝后,当地茶农为缅怀其功绩,在茶场山麓建庙宇塑金身纪念他,每年春社(正月十五)迎龙灯、秋社(十月十五)竖龙虎大旗朝拜祭祀。“婺州东白”在唐代被列为贡品,载入陆羽所著《茶经》。现存的玉山古茶场始建于宋、重修于清(1781年),占地3430平方米,包括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茶场三大部分。建筑按交易市场布局,厢房住人、储物,正楼品茶、交易,是一处古代“市场”的实物遗存,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成为研究古代茶叶制作技术、交易制度及茶文化的重要实物史料,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优异的茶叶品质
秉承唐代贡茶“婺州东白”之工艺特色,磐安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试制磐安云峰茶,1985年正式定名,形成了一套规范的采制工艺,分采摘、摊放、杀青、做形、烘干、拣剔贮藏等工序。磐安云峰茶,属半炒半烘形名茶,其外形条索挺直有锋苗,芽叶肥嫩,色泽翠绿亮嫩;内质叶底嫩绿成朵,汤色杏绿明亮,滋味醇和鲜爽,回味甘甜,兰花清香持久,具有“三绿一香”之特征。磐安云峰茶自1986年至1988年连续三年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一类优质茶;1986年荣获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1989年获“浙江名茶证书”;1991年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评为“文化名茶”;其后多次荣获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浙江省农博会、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07年浙江绿茶博览会期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磐安的茶叶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7%,比国家标准36%高出11个百分点,十三项农药残留均未被检出,铅含量0.74mg/kg,远低于国家无公害茶标准5mg/kg,具有典型的山区优势茶叶的品质特征。
扎实的产业基础
近几年来,磐安的名优茶深度开发和良种茶园发展相互促进,每年都保持3000-5000亩的良种茶园发展速度;大力推广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加快茶叶专业化加工步伐;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茶博会、农博会、专题推介会,宣传磐安茶叶,使磐安云峰茶等名优茶在省内外有了较高的知名度。2007年,全县茶园总面积6.44万亩,其中良种茶园2.79万亩,良种化率43%;茶叶总产量2123吨、总产值1.4亿元,其中名优茶1633吨、产值1.36亿元,分别占茶叶总量的77%和97%;有县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8家,其中市级5家,规范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4家;有11家企业13个型号的龙井茶机获得省级农机推广鉴定证,其中2家企业3个型号产品列入2006-2008年国家推广目录;全县拥有各类名优茶加工机械8600多台,基本上实行了名优茶机械化生产;全县有3只茶叶商标获市知名商标,2只茶叶产品获市名牌产品。
灿烂的发展前景
磐安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始终将其作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根据磐安茶叶产业“十一五”规划,全县上下将进一步发挥磐安茶叶的生态优势和茶文化优势,突出规模基地建设、专业化加工、专业合作社组建、龙头企业培育、中心品牌建设等五大重点,每年新发展良种茶园5000亩以上,到2010年,茶园总面积达到8万亩,茶树良种化率60%,产值2亿元,努力使磐安步入全省产茶大县的行列,建成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县;连片100亩以上的规模基地占茶园总面积的比例达30%以上,培育年销售产值2000万元以上骨干龙头企业5家,示范性合作社10家,专业化加工率达到80%,逐步打响茶叶中心品牌——“磐安云峰”;建立健全茶叶产业发展体系,基本达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专业化、产品绿色化、经营品牌化,生产能力、产品品质和产值再上新台阶,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