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今年冬至在22日的14时08分,是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以后,阳光直射地带逐渐北移,北半球白天渐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要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起源于古人的阴、阳观念。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季节,但离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因此,历史上冬至也成为一个传统的重大节日,俗称“冬节”,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举家团聚、庆贺冬至的习俗。经过数千年发展,已形成了独特的冬至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在我国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很多地区还有在冬至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天气如何,也可预测后期冷暖。有谚语:“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阴过冬至晴过年”、“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期间,要加强春化作物的清沟培土,中耕除草,还要注意森林防火。 (袁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