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架好产销服务金桥

  陆志林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前,国内农产品市场总体上已进入买方市场,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又直面世界各地优质农产品的冲击。在如此背景下,要促进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关键不在产而是销,因此必须架好产销桥梁。近年来,嘉兴市在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已基本成形,并取得了好成效。
  市场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销售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嘉兴市坚持多元化发展的策略,在政府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的同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资金用于专业批发市场和城乡农贸市场建设。特别是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重点扶持和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功能相对齐全、设施较为先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市已建有各类农贸市场233个,年交易额144.65亿元。其中,交易额超亿元的大型批发市场有12个,交易量213.38万吨,交易额达57.16亿元。全市85%左右的商品蔬菜、80%左右的商品水果、水产品、肉禽蛋通过这些农产品交易的主平台而集散。
  市场主体培育得到加强,多元化营销体系初步建立。一是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00余家,资产总额达58.3亿元;年销售收入56.68亿元,形成了粮食加工、畜禽加工、蔬菜加工、茧丝绸一体化和以鲜销市场为主体的五大农业龙头企业群。2006年全市龙头企业销售家禽1821万羽,家畜171万头,带动农户89.6万户,其中订单带动21.95万户。二是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48家,合作社资产总额达8000余万元,入社社员1.7万户,带动农民达15.54万户。2006年,有130余家合作社直接开展了农产品销售活动,年销售农产品33万吨,实现销售总额15.08亿元。三是一大批农业劳动力跨入流通领域,成为了运销专业户、农民经纪人。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购销专业户2511户,从业人员7454名,年农产品销售总额达29.46亿元。
  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农产品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一是物流配送快速发展。全市已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10家,年配送额4.8亿元。如市蔬菜公司配送中心,通过采购、加工、包装、储藏、传送一条龙服务,向各大超市、团体伙食单位、宾馆饭店供货,2006年配送中心销售额达到1亿元,并扩展到上海、杭州、江苏等地。二是连锁经营崭露头角。五芳斋集团公司到2006年底,已建立了个82个连锁经营店,遍及长三角地区,连锁经营额达到3.48亿元。三是网上交易应运而生。1997年,市茧丝绸交易市场投资2200多万元,建立“金蚕网站”网上交易平台,为会员提供交易结算、融资担保和储运等服务,实现网上交易额260多亿元,在全国同类市场中位居第一。
  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赋予了农产品营销新的内涵。目前,全市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发展到66个。2006年,全市农业休闲观光区共接待游客达177.25万人次,创利税2500余万元,休闲区总产值突破3亿元。其中,有一大部分建设了农产品展示展销区,为游客提供新鲜、优质农产品,开展了一系列采摘活动。如海宁尖山农业旅游基地,今年举办了“杨梅采摘周”活动,共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采摘杨梅56万公斤,产值672万元,占杨梅总产量的90%以上。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全市农产品销售搭建了新平台。
  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农产品营销管理服务不断加强。一是积极组织农产品推介活动。通过举办嘉兴名特优新农产品推介会,组织农业企业参加省内外的各类农交会、农博会、展销会等,拓展了嘉兴农产品销售渠道。二是认真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全市共建立签订点156个,2006年共通行农产品44.72万吨,13.07万车次,减免道路交通费用1001万元。三是积极参与农产品专营网点建设。四是努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市、县二级都建成了以农业信息网为主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2006年,全市农民信箱用户发布购销信息8000多条,通过网络达成交易1000多笔,总交易金额超过1亿元,节约营销成本410多万元。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嘉兴市基本建立起了包括电子信息平台、专营网点平台、专业批发市场平台、连锁经营平台、农村经纪人平台、专业全作组织平台、休闲观光平台、展示展销会平台、物流配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十大农产品营销平台。在这十大平台的共同作用下,嘉兴市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销售区域快速拓展,销售量逐年扩大。到2006年,全市有15个农产品获省级名牌,有72个成为市级名牌;全市农产品外销总额突破100亿元,其中供沪、供苏农产品金额达48.5亿元;全市农产品年出口额达6.89亿美元。 (作者系嘉兴市农经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