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食品安全的难点和重点

  罗云波
编者按:12月2日,在省农博会举办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教授就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演讲,现摘要刊登部分内容。罗教授曾于今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中学习中,与中国农科院叶志华研究员一起,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介绍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知识。
  食品安全问题,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并由此产生的公共安全问题。近20多年来,全球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重大事件。1986年,在英国发生了首例疯牛病,很快就传播到欧洲大陆,不久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和日本等国家也发现了疯牛病;1990年,在西班牙发生全球第一例瘦肉精受害事件;1999年,在比利时等国发生二恶英污染饲料事件;2000年,在日本发生牛奶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事件;2001年,在欧洲爆发口蹄疫;2004年,在亚洲多国发生禽流感,时隔不久禽流感疫情相继在欧洲、美洲出现,并殃及人类;2006年,在美国发生“毒菠菜”事件。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危及公众健康,造成经济损失,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影响政府公信力。因此,国际社会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挑战。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统一权威的技术法规。对涉及食品安全性状及其产地环境的标准,都是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发布技术法规、法令和指令来强制执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推荐的食品安全标准;同时,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机构,实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组织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对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做出及时的相应调整。
  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要把建设现代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应随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保障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保障食品安全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食品安全已成为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立了管理体系。主要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强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并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不断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食品安全治理工作、转基因农产品管理,以及科研工作。据农业部监测,第一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生产的蔬菜、水果、茶叶合格率达到95%以上;2006年与2001年相比,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提高了29个百分点,畜产品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提高了32个百分点。据国家质检总局监测,28类525种食品2006年抽样合格率比2001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产地环境污染,不当使用农业投入品,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农兽药生产经营管理不到位。食品安全管理面临不少矛盾,有很多制约因素。一是发展阶段的制约。2.5亿小农户搞农业生产,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化以上的不多,因而监管难。食品消费方面,消费者对安全诉求高,但缺乏相关知识。二是科技支撑的制约。高水平的食品质量安全研究、监测、风险评估机构少;检测技术、装备不能满足需要;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科技含量不高;人才匮乏。三是监管能力的制约。行政监管力量不足;职能分散交叉,权责不清;行业协会发育不完善。监管工作量大、成本高,很容易出现监管的漏洞和死角。四是立法和执法的制约。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现行法律威慑力不够;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我们必须强化源头治理。要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必须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科学确定符合国情与发展阶段的食品安全目标;切实将食品安全管理纳入法制轨道。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大力宣传法律知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要完善监管体制,强化监管责任制,明确标准制定的责任主体。同时,必须加强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安全支撑体系。
(韩伟达 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