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凌晨1∶20,江西省兴国县看守所8名疑犯集体越狱。
这座看守所有两道高墙,4道铁门,由狱警和武警共同看守。8人打伤唯一的看守狱警,搜取内外墙两道门(另两道门没有锁)的钥匙逃出看守所。此暴力越狱引起公安部和武警部队高层重视,当即展开大规模围捕行动。11月22日,8名脱逃人员全部缉捕归案。
在医院里,当日值班的狱警刘唐湖介绍了嫌犯越狱的详细过程。
11月4日,江西兴国县三乡镇交界处,山脉绵延20余公里,百米一岗。武警、公安等正在围山搜寻。他们在追捕的,正是5天前从该县看守所越狱而逃的犯罪嫌疑人马志强和张燕生,而这时,和他们一起越狱的6名犯罪嫌疑人已悉数被捕。
事发当日,兴国县看守所所长刘某被就地免职。而当日唯一的看守狱警刘唐湖被打伤住在医院里,这位54岁的狱警说,“如果透明胶再多绕一圈,我可就躺在隔壁的火葬场了。”
“谁反悔,杀他全家”
按规定,每班需2名干警,而当晚,刘唐湖的搭档外出学习。协助他值班的是,再过三个月就刑满释放的轻刑犯赖昌文。关押着80多名疑犯的兴国县看守所,是一个被18间“号子”四面合围的天井形建筑。马志强、张燕生、危先坤、刘和群、刘汉洪、万陇、李剑、杨燕生8人关押在10号。旁边的9号间是扎塑料玫瑰花的工作间和材料间。
当兵8年、从警26年的刘唐湖回忆,当天有一些现象反映疑犯可能早有预谋。当晚,其他疑犯八九时就完成扎花任务,而这8名疑犯直到12时,刘唐湖接班后,还在9号间工作。另外,这8名疑犯当晚都穿着普通衣服。而在看守所,疑犯都应穿标志显眼的囚衣。另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出逃的前一天,这8人就患通制定了出逃计划,为防中途有人后悔,还达成协议:谁要是反悔,其余人出去,就可以杀他全家。
“一个疑犯喊头疼”
凌晨零时,刘唐湖准时接班。看到8人还在工作,便对着紧锁的铁门喊,“快点搞,搞好了早点休息”。疑犯危先坤在里面回应,“2/3还没做完,我们加紧搞。”按照程序,疑犯完成任务后,外劳犯赖昌文需打开工作间的封门,让疑犯走进材料间。清完数后,再打开材料间的铁门,带他们通过走廊,走进10号间休息。看守所中间是草坪,草坪四周是连通各号间的走廊。坪上面,布满武警岗哨。疑犯若走出材料间就在武警监视之下。
1时20分,赖昌文报告犯人做完了。“清数,收监!”此时,刘唐湖正在草坪中间巡视。赖昌文进入材料间点数后报告说,“里面有一个人喊头痛”。刘唐湖进入材料间,就看到疑犯李剑瘫在地上,头靠着墙大声呻吟。刘唐湖走过去,想摸摸李的额头,赖昌文也随同进入。
惊魂10分钟
手刚摸到疑犯李剑的肩膀,矮壮的马志强突然从身边暴起,一下用臂弯锁住了刘唐湖的脖子,另一只手掌捂住了他的口鼻。“很痛,但我说不出话来。”刘唐湖说,刚刚还瘫在地上的李剑也起身抱住他的左腿。右腿同时被另一疑犯牢牢抱住。正佯装整理纸花的两疑犯也一起冲上,一边一个抓住他的双手。5人牢牢摁住刘唐湖。
10分钟后,刘唐湖的口鼻被宽透明胶带封住。“那是材料间扎花用的,他们可能早有预谋私留下来。”然后,手脚被拧到身后,绑在一起,“只有肚皮着地”,双眼随后也被黑布条蒙上。赖昌文脑袋被一个蛇皮袋拦头罩住后,也同样被捆住。当时,8名疑犯分成两组,对付他的5人以马志强为首。另外3人对付赖昌文,危先坤为首。
连过4道铁门
疑犯摸走刘唐湖胸口袋里的七八百元钱,还有裤兜里的钥匙。然后,刘唐湖听到犯人搬塑料花的声音。
在兴国县看守所,在押疑犯每天把塑料玫瑰花扎制成花束,由外劳犯运出去。8名疑犯每人扛上一捆塑料玫瑰花,分批走出材料间。该看守所有里外两道围墙,加上材料间和办公楼的铁门,共有4道铁门。疑犯需要穿过草坪,到达对面内墙的铁门,这道铁门晚上也上锁,但是没有人看守,下一道是外围墙铁门,两道铁门的钥匙都在被抢钥匙中间。外区由武警戒备,有战士在岗楼站岗及巡逻。一位干警介绍,看守所晚上常有外劳犯向外搬花,远在岗楼上的武警战士对此并不鲜见,因此,夜晚这些犯人如果扛着塑料花外出,一般不会引起武警的警觉。
最后一道门是看守所干警办公楼。刘唐湖介绍,“这道铁门一般都不锁。”
10分钟后,赖昌文挣开绳子,扯掉头上的蛇皮袋,冲过去扯掉刘唐湖口鼻上的胶带。“我手脚一松,就冲到外面的草坪上喊,犯人跑了,赶快拉警报。”看到武警挥手回应,他又冲到监控室,拔响110报警。
8名脱逃人员全部归案
此时,看守所的干警已全部起床。所长刘某及县公安局局长王存彬也先后赶到。
追捕当即展开,消息逐级上报到赣州市,江西省和公安部。武警赣州市支队数百官兵和十多条警犬开进兴国。各路口,收费站卡点严查每一辆出镜车辆。10月30早上,抓捕行动指挥部成立,赣州市公安局局长和武警赣州支队领导担任指挥。当日,李剑、杨燕生、刘汉洪被抓获。第二天,危先坤、刘和群、万陇3人被抓获,剩下马志强和张燕生在逃。
11月7日,张燕生被抓捕归案。11月22日马志强被禽获。至此,兴国县看守所“10·30”案件8名脱逃人员被全部缉捕归案。(摘自《广州日报》、《齐鲁周刊》杨万国等/文)
大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