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可以在家好好照顾他了。”文成县富岙乡培头村村民钟香琴拉着丈夫钟玉超的手说。她背负瘫痪的丈夫生活了20年,日前开始和两个女儿一起在家从事鞋包加工,生活也逐渐好转了。
钟香琴和钟玉超都是农民,1982年他们结婚后,日子虽然清苦却十分和乐,随着两个女儿出生,小家庭里充满着快乐与幸福。
1987年的一个上午,是他们噩梦的开端。那天起床,钟玉超觉得全身关节疼痛。在钟香琴的搀扶下,他们来到邻近的黄坦镇卫生院。“内风湿性关节炎。”医生的诊断预示了钟玉超将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种地所得根本无法维持钟玉超每天的药费,钟香琴开始了长达10年的走贩营生。“主要是捡破烂和倒卖鸡蛋,每天赚到2元,就能去卫生院买一瓶药水给他止痛。”为了赚够这2元,钟香琴要在半夜两点就起床,上荒山采野菜,为家里养的两只猪准备猪食;要赶在天亮前回家做家务,给丈夫和女儿烧好一天的饭菜,以此争取在外干活的时间。
那些日子,钟香琴每天从乡亲手中收购鸡蛋,挑着60多公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到集镇贩卖。她脚下的解放鞋几乎每个月就要重新加上一层底。1992年的一个雨夜,没卖完鸡蛋的钟香琴赶着山路,惦念着发烧的小女儿和可能发病的丈夫。忽然一个打滑,她摔倒了,一篮子的鸡蛋全打碎了,那一刻钟香琴的心也碎了,很快就没了知觉。一个过路的村民发现了钟香琴,将她背回了家。当第二天钟香琴醒来,乡亲们凑的一篮子鸡蛋就放在她的身边。
钟玉超的病情随着时间推移持续恶化,1998年已完全瘫痪,全身的静脉由于长期年注射已经萎缩,医生再也不敢开药。“我想死,我不能再拖累她,她才35岁还能改嫁。”当所有人都劝钟香琴放弃时,钟香琴却继续着她的执着:“只要玉超脑子还清醒,还能和我说话,我就要守着这个家。”
也许爱真的是个奇迹,经过钟香琴长年的悉心照料,濒死的钟玉超渐渐好转,而女儿也慢慢长大,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养些兔子补贴家用了。为增加收入,再带丈夫外出治病,钟香琴决定到黄坦镇上去做鞋包加工。
好心的工厂老板体谅她的艰辛,在厂里腾了个小房间,让钟香琴照顾丈夫。“我月初背着他到厂里,月末再背着他回家看女儿。”钟香琴轻描淡写地说。虽然从村里到黄坦镇不过4公里,可那大多是直上直下的山路,背着50多公斤的丈夫,钟香琴只能手脚并用。“有时候一下子力气吃不住就跪下去,膝盖钻心地疼,眼泪忍不住就下来了。”哭的不只是钟香琴,妻子背上的钟玉超也潸然泪下,但他仍会用自己萎缩的残肢轻轻拍打妻子的脸颊,给钟香琴说上一个笑话。
年过四十,看着一对女儿都能打工赚钱,她决定重新回家种地,陪丈夫度过余生。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善解人意的老板提出了一个让她无法拒绝的建议。由老板垫钱,在培头村办一个小加工点,由钟香琴负责管理,这样她就可以工作和照顾丈夫两不误了。
现在,钟香琴和女儿们在家里摆上了6台缝纫机,还招募了村里的妇女一起从事鞋包加工,生活日趋稳定。她说:“回头就能看到他在看我,这对我就是幸福。”
(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