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城里人挺喜欢的手工面为何难进城

  本报记者 金 茹
  去农博会“淘”过“宝”的人大都体会,有许多好东西是平时超市里买不到的,手工面就是其中一种。
  在最近结束的省农博会上,浦江潘周家、缙云姓王土面等四五种手工面,售价均在每公斤10-12元左右,比普通机制面贵多了,但就是这样的价格,消费者仍趋之若骛,姓王土面合作社带到农博会上的手工面第二天就卖完了。不少人告诉记者,手工面咬劲足、口感好,但平时在超市买不到。
  既然手工面这样受欢迎,又能使农民增收,这样的农产品为何平常在超市里难觅“芳踪”呢?
  原料缺乏制约了产量。姓王土面合作社社长李子杰告诉记者,他们的土面都是用本地产小麦生产的,面韧性强,口感好。但因为生产量大,当地小麦种植面积少,原料一直供不应求。2005年,村里成立了姓王面合作社,才建立千亩优质小麦基地。目前,合作社开始和邻村合作收购小麦,也只能年产600吨手工面,供应本地市场都不够。
  工艺落后限制了产业发展。做手工面,温度很关键,李子杰介绍说,土面要经过两次发酵,而两次发酵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在晴好天气下晒上一段时间。因此,土面生产得靠“天”吃饭,天气好,就生产,天气不好,农户只能望天兴叹了。因此,土面一年最多只有5个月开工时间。
  配送渠道不畅阻碍手工面流通。超市门槛高是众所周知的,除了要求有足够的货源外,高额进场费更是手工面进军城市的瓶颈。权衡之下,绝大多数企业都放弃超市这块阵地,而转入城市外围的土特产市场,但因缺乏相应的消费群体,售价又相对偏高,一直难以被认同。
  怎样让手工面这类城里人十分喜爱、又能为当地农民带来极好的收益的土产品更好更顺利地走进市场?
  一直致力于农产品营销研究的中国《品牌》杂志首席专家于斐表示,这些土产品要想“走出来”,除了必要的生产规模、加工工艺上的调整,更需要有足够的高科技和品牌营销概念的注入。比如手工面的晒面工序,应以光照等手段来替代。如果能突破这一瓶颈,手工面生产时间不受限制,产量就能成倍增加。在营销方面,这些土产品因为在当地早已闻名遐迩,颇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气势,因此在包装、品牌培育上显得有些迟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土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他认为,超市、配送中心等销售场所,应对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产品降低门槛,或开辟一特定区域销售,既让土特产发扬光大,又可为超市吸引来更多的消费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