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农作

市场鲜销旺 加工用量大

马铃薯喜迎春枝

  本报记者 王美华 通讯员 陈勇
小土豆成了金豆豆
“我家去年春、秋两季种了10多亩土豆,收入有3万多元。而且秋季那茬土豆每公斤卖到2.80元,扣除成本,仅两个月就进账1万余元。”宁海县胡陈乡中堡溪村村民叶远松这几天是特别的开心,他每天从地里挖出的新鲜土豆,还来不及运到家,就被宁波来的客商抢购一空。
  宁海县胡陈乡种土豆有近20年的历史,目前全乡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量超过1.5万吨,18个村有3000多户农户在种土豆,而中堡溪村又是该乡的重点基地。“以前种土豆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没想到现在成了我们的金豆豆,种土豆的农户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去年全村203户人家,有150户在种植土豆,村里仅有的550亩土地根本不够用,村民就向邻村转包土地来扩大种植规模。去年村里退宅还耕的36亩地,也全被村民包去种土豆了。”村党支部书记叶显辉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2004年该乡成立了梦鼎农业合作社,建立了2000亩的绿色食品(土豆)生产基地,与村、组、户签订生产合同。合作社严格按照章程和技术规程组织农户生产,在基地内实行肥、药统一供给,有效杜绝滥用肥药,确保胡陈土豆品质。土豆栽培由单季生产改为春、秋两季生产。胡陈土豆在2004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宁波上好佳食品公司还在胡陈建立生产基地,把胡陈土豆作为上好佳薯片的首选加工原材料。
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马铃薯是我省传统的粮食作物,发展马铃薯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1980年以前,马铃薯主要用作口粮,现已成了蔬菜和休闲食品加工原料,传统产业焕发活力生机。
  记者从省农业厅农作局了解到,近年来,随着马铃薯鲜销和加工数量的扩大,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也呈现恢复性上升势头。2006年,全省马铃薯种植总面积达77.04万亩,亩产1037.4公斤,总产量79.921万吨。
  近年来,我省马铃薯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初步形成了鲜销和加工两大优势区域,鲜销区主要分布在义乌、兰溪等地。在收获旺季,仅义乌市每天就有20余卡车的鲜薯源源不断地运往杭州、上海等大型市场。加工区主要分布在宁波等浙东沿海地区,由上好佳公司等加工企业收购。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省属春秋两季栽培区,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已摸索出大棚、小拱棚等冬播马铃薯种植方式。同时,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发展较快,即不需翻耕,而是待水稻收获后,直接在畦面上播种,再盖草、盖膜、开沟,收获时,只需将稻草和地膜揭开便可,免去了翻耕整地、挖穴下种以及除草、挖薯等环节,具有省工、省力、省本及高产等优点,还能实现稻草还田,降低农药化肥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省马铃薯主栽品种有农家种、东农303、中薯3号、克新4号、克新2号、大西洋等,亩产值普遍在1000元以上。如兰溪和义乌等地的早熟马铃薯,亩产一般在1250公斤左右,收购价1.6-2.4元/公斤,亩产值2000元左右,高的达3000余元;慈溪市的订单加工型马铃薯,亩产商品薯1500公斤,收购价1.0元/公斤,产值1500元。桐庐县横村镇种粮大户陆水良,2005年,采用稻田免耕覆草法种植了20亩马铃薯,亩产达1650公斤,平均售价1.2元/公斤,除去各类费用,亩均纯收入达到980元。
马铃薯产业迎来春天
  记者最近获悉,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中确定了4个马铃薯重点发展区域,我省作为中部间作区入选。根据马铃薯发展现状及趋势,我省已出台“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即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强化鲜销和加工两大区域布局,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加快推广省工节本高产栽培技术,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通过5年时间的发展,力争在面积上恢复到100万亩水平,形成鲜销为主,加工为补,兼顾传统特色,一年多季,技术先进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新格局。
  根据鲜销和加工两大用途,我省将继续优化布局,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在有加工企业的浙东沿海重点发展加工型品种,与企业签订收购协议,实行订单化生产;在金衢盆地和浙南山区利用气温优势,重点发展早熟鲜销型品种;在旅游风景区可以结合“农家乐”,积极发展种植品质优良的本地品种。要建立马铃薯无公害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集中种植,提高连片程度,一方面可以避免“水旱”混作,便于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便于企业和贩销大户上门收购,解决销售问题。
  同时,将发展多季生产,延长鲜薯供应期,实现均衡上市,避免货源过于充足而售价不高,增产不增收。我省是马铃薯双季栽培区,在应用保温设施条件下可以冬播,基本可实现双季生产。虽然生产上还有3至8月份近6个月的空白期,但通过秋薯田间贮存(即秋播马铃薯成熟后覆土或盖草至春节前后采挖上市),可延长鲜薯应市期。因此,要充分利用我省的气候特点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冬播促早和秋播延后栽培,扩大生产量和市场占有率。
  此外,还将着力推广轻简栽培模式。由于我省农田地形复杂,不宜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而常规栽培又费工时,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轻简栽培不仅可降低劳动强度,又能利用农作物秸秆,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本增效。因此,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对马铃薯轻简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