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经验交流

扩种马铃薯应多策并举

  义乌市农业局
  马铃薯在我市种植历史悠久,过去只是零星种植,春季栽培,本地留种,品种杂,产量低,效益差,种植面积仅2000余亩。从1986年开始,先后引进了“克新2号”、“克新4号”、“东农303”等品种,其中特早熟品种“东农303”表现优异,成为当家品种;2001年引进中薯3号,近几年已逐渐替代“东农303”,唱起主角。
  通过引进马铃薯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在绿色过冬、发展效益农业的热潮中,马铃薯作为冬作重点得到了大力推广。同时,秋栽马铃薯的试验成功,实现了一年两季栽培。全市种植面积在2.4万亩左右。其中,春马铃薯约1.4万亩、秋马铃薯约1万亩。
熟制多样化 营销品牌化
  我市春马铃薯绝大多数为单层地膜覆盖栽培,少量为双膜覆盖以及大棚栽培,秋季均为露地栽培。这几年来,通过反复实践,探索出多种种植模式,主要有“春薯——单季稻”、“春薯——西瓜——秋薯”、“春薯——夏菜——秋薯等”。
  马铃薯是种植效益比较高的旱粮作物之一。目前主栽品种“中薯3号”,春秋两季亩产量一般均能达到160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2000公斤以上。按正常年份亩产量1600公斤、平均收购价1元/公斤计算,一般亩产值达1600元,扣除农资及劳务成本,每亩净收入春季900元左右,秋季1100元左右。目前,我市已成为省内马铃薯重点种植区。
  马铃薯发展优势有三:一是我市马铃薯生产具有传统优势和优先发展的规模优势,较早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基地,且产区集中、产量较高、效益稳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拥有市场优势。2003年,我市注册了“吴店牌”商标,2004年,成立了义乌市马铃薯产业协会。近几年来,我市逐渐培育了较为完善的种薯及商品薯营销体系和服务组织,产区常年活跃着一支营销队伍,为马铃薯产业提供了有效的市场保障和产销服务。由于市场成熟、货流通畅、辐射力强,加上独特的交通优势,我市出产的优质商品薯除销往本省市场,还远销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三是具有技术优势。各级农技部门与民营科研机构协同配合,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马铃薯栽培“五改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新品种引进推广等方面均处于先进行列,技术贮备充足、更新及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扩种马铃薯 尚需破瓶颈
  近年来,有四大因素成了马铃薯扩产瓶颈:
  耕地规模流转不快。我市耕地资源总体供不应求,条件好的耕地,一年转包金一般地区已涨至400~500元。上溪山区等集约经营的多熟制马铃薯种植老区,无地可耕,而义北一带单季稻作区冬闲田不少。此外,原来相对高效的冬种马铃薯正受到设施瓜菜等高效作物的挑战,马铃薯原有种植基地受挤压趋势日益明显。
  病虫为害逐年加重。近年来,马铃薯疮痂病、晚疫病等发生危害均较重,特别是疮痂病,春秋连作区危害逐年加重的趋势十分明显,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与此同时,种薯总体质量下降,带毒、带菌率提高,也直接影响到马铃薯产量效益水平。
  抗冻能力尚需提高。单层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易受晚霜危害,特别是3月中旬以后的晚霜,此时薯苗已成棵,种薯营养消耗殆尽,影响十分严重。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福建等南方产区马铃薯生产近几年迅速发展,其光温自然条件比我市优越,上市期相对较早,劳力成本也相对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市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和种植效益。
探索新对策 倡导产业化
  推动耕地季节性流转。充分利用现有冬闲田,开辟春马铃薯新的发展空间。我市义东北一带单季稻作区冬闲田不少,推动耕地季节性流转,集中由拥有技术及经济实力的大户种植一季春马铃薯,是个多赢的选择。首先马铃薯是肥茬,利用冬闲田种植后,不仅可减少草荒,对后茬单季稻也很有利。其次一季流转的土地转包费很省,每亩租金仅几十块钱。此举可为我市春马铃薯提供数万亩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减少耕地冬闲,提高土地产出率。
  推广种植新模式。要大力推广水旱轮作、远缘轮作,避免多年春秋两季连作,以实现持续控制和减轻病虫危害;推广园地套种模式,充分利用葡萄大棚、冬闲蔬菜大棚等设施,套种或插播春马铃薯,可以提早上市,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亩产值可达3000至4000元。
  推广增产避灾新技术。要密切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加大引进新品种,及时推广应用新技术。积极开展疮痂病、金针虫等重茬病虫害有效防控技术的研究。在山区推广双膜覆盖栽培,或提早预备小拱
  棚的材料,彻底避免晚霜危害。
  创建经营新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专业合作
  组织的作用,增强薯农的品牌意识、安全意识,改进包装,
  探索薯业品牌化经营新路子,进一步促进马铃薯产业
  化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