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农技推广中心
2003年,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全国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加工型马铃薯上市空档,我市引进推广了适宜于加工薯片的“大西洋”新品种。经过4年的引试和推广,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雏形,而且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广阔。
引进良种 迎合市场需求
近年来,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将原料采购从全年性的北薯南运,逐步转向就近建立季节性种植基地等,为本地区带来了发展加工型马铃薯的机遇。为此,我们通过企业与基地联动的方式,由市农技推广中心引进、示范、推广了加工型马铃薯“大西洋”品种。该品种十分适合加工薯片,深受加工企业的青睐。与高产栽培技术相配套,亩均产量1800公斤,高产田块突破2500公斤,商品率88%左右,亩产值为1500元,亩效益800元左右,比一般大宗春花作物亩增收500元左右。我们从2003年的少量试种,到2007年已累计推广1万余亩次,为加工企业提供合格商品薯1850万公斤,创产值1665万元,利润741万元,直接增效629万元,种植面积稳步发展,产业效应逐步显现,收获产品全部以订单方式,由加工企业收购。
产销联合 提高种植效益
我们利用技术优势,研究集成了优质高产省工省力配套技术,在既保证企业对质量的要求,又保障农民种植效益的基础上,在企业与农民之间架起了桥梁,构建了以科技为纽带、企业加基地的产销网络。根据企业马铃薯的收购质量的要求,我们制订了大西洋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做到5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订单,统一销售。同时,通过举办栽培技术培训班和召开现场会,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和水平,切实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且还经常性地邀请加工企业人员到田间与种植农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掌握了解生产动态,反馈产品信息,真正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实现企业和种植户的双赢。
试验示范 扩大种植面积
为确保“大西洋”的优质高产高效和种植面积的扩大,我市农技中心专门成立了加工型马铃薯引试与配套技术研究课题小组,重点解决了块茎空心、黑心的质量问题,示范推广了省工省力技术,推广了黑膜覆盖栽培技术,改马铃薯的露地栽培为覆盖栽培。结合课题研究,我市每年都要建立试验和高产示范基地,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栽培技术,开展优质高产示范方和高产攻关田建设,研究成果以现场会的形式及时向农民推广,应用于生产,以省工省力、优质高产、节本增效吸引农民种植马铃薯。
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本地生产的配套技术,并已广泛应用于种植生产。主要研究推广的技术有:黑膜覆盖技术、有机肥配施技术、无公害综防技术、就地留(繁)种技术等。应用这些技术后,马铃薯每亩可增产200公斤以上,少花工3工,每亩节约种薯成本150元,实际每亩净增效益350元左右。现在农户自愿种植马铃薯,种植开始转向规模化,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加工型马铃薯产业的稳步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发展大户 促进规模生产
我市的马铃薯种植大户一般都采用连片种植,他们依靠规模获得种植总效益,依靠订单降低市场风险,依靠质量信誉加强长期的产销合作关系,发挥了不小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我们把加工型马铃薯的发展重点放在种植大户。现在,全市20亩以上的种植户占92%,成了发展加工型马铃薯的主力军。2006年,我市还引进马铃薯专用机械收获机,收获工效比人工增加20%。
专业合作 提升产业发展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推动加工型马铃薯生产经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组织化程度,进一步降低种植风险,增加种植效益,由农技中心牵头扶植成立了慈溪市马铃薯合作社,合作社在农技中心监督指导下,负责马铃薯的生产和销售,产前与企业鉴订产销合同,按照合同计划组织种薯调运和落实种植计划。产中根据技术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开展技术交流。产后按合同数量和质量要求组织销售。
如今,马铃薯合作社还加入了慈溪市农业产业协会,接受协会的指导和扶持。农技中心还参与协调合作社与加工企业的产销关系,为合作社重大决策当好参谋,负责指导种植技术和质量,定期对合作社成员和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加工型马铃薯优质、高产、高效并举,稳步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