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道德法制

超越血缘的亲情

  李美圭,一个从青田到丽水的打工者,7年来默默照顾着患有脑瘫的郑毓玲和她的女儿,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用朴实的举动感动了大家。那么,李美圭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是什么原因让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们呢?
他是邻居眼中的“大傻瓜”
  2001年,李美圭从青田县章村乡到丽水城里谋生,就租住在郑毓玲家里。十几年前,郑毓玲的老公因为办厂失败离家出走了,留下了患有脑瘫的郑毓玲和女儿。李美圭刚来时,郑毓玲的双手双脚还能动,可以扶着椅子缓慢行走,但生活极其艰难,她的女儿也比同龄孩子要消瘦得多。李美圭觉得她们很可怜。他想反正他一个人也是要做饭,两个人也是做饭,就主动提出帮助郑毓玲母女解决伙食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郑毓玲的病情越来越恶化,她见李美圭为人忠厚老实,对她们母女也很照顾,便将李美圭叫到床前,跟他说:“我是个过了今天就不一定有明天的人,我有一个请求,希望在我死了
  后,你能收养我可怜的女儿。”语
  未毕,郑毓玲不禁失声痛哭起来。李美圭看着眼前的场景,泪流满面,一种被信任被托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为了随时能照顾母女俩,李美圭毅然回绝了一家电器工厂月薪1500元的工作,租了一辆人力黄包车谋生。
  刚开始时,照顾郑毓玲还轻松一点,但后来脑瘫严重,郑毓玲完全失去行动能力,大小便失禁,有时需要皮管导尿,大便有时还要李美圭用手去抠。但是,再苦再累李美圭始终都没有放弃这对母女。周围的邻居不能理解他,认为他是个“大傻瓜”。
他是父母眼中的“不孝子”
  因为照顾郑毓玲母女,李美圭却成了不“孝”子。
  自从照顾郑毓玲母女后,李美圭就再也没有任何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了。每天一早,起床给郑毓玲上学的女儿做早饭,然后给郑毓玲喂饭。送孩子去上学,母女俩的衣物要他清洗,房间也得打扫。每个月还有四五天时间,要带毓玲去医院看病买药。为了省钱,李美圭每次都是用黄包车带她上医院,来回要骑一个多小时。在医院里,李美圭就像是郑毓玲的双脚,走到哪,背到哪。从医院回来。李美圭则忙着煎药,做饭。等郑毓玲醒了,背她到屋外透透气……
  7年来,除了2003年他母亲去世时回老家住过两个夜晚,李美圭再也没有回家过夜。如今,75岁的老父亲一个人住在章村老家。唯一的儿子在丽水照顾着无亲无故的房东母女,一年365天,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地回一趟家,瞥一眼老父亲,还来不及说上几句贴心话,便又要匆忙赶回丽水了。
  对于儿子的不孝,他的父母曾以泪相劝,也曾严厉责骂。但面对父亲的责骂,李美圭每每都是含着泪对二老说:“爸,妈,我对不住你们,她们确实需要人来照顾,我必须这样做。”
他虽穷但也富有
  无论是别人的不理解,还是父母的阻拦,李美圭都没有放弃照顾郑毓玲母女。
  为了给郑毓玲看病,李美圭除了要照顾她们母女以外,他还要努力赚钱维持生计。每天吃过晚饭,安顿好郑毓玲母女后,李美归就会踩着租来的黄包车上街。为了能多赚点钱,李美圭每天都在大街上一直拉客拉到凌晨才回家。这样,一天能挣来二三十块钱,这些钱,加上郑毓玲的退休金等,便是郑毓玲的医药费了。每天,郑毓玲的医药费都要三十多块,而偶尔的住院,一次就要花掉五千至一万医疗费。这样昂贵的花费,使李美圭的生活举步维艰。
  在李美圭的餐桌上,永远是一盘菜和一碗汤,甚至,一吃就是两三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美圭和郑毓玲的生活在艰难中维持着。
  2007年6月,李美圭连买煤气的钱也没有了,家里揭不开锅。百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向老父亲求助。75岁的父亲虽然责骂有加,但心痛之后,还是卖了家里的老黄牛,来到了丽水。他坐在郑毓玲家的饭桌前,看着桌上的一碗剩菜,边上的两张硬床以及儿子低垂消瘦的脸,老人心酸得泪流满面。他颤巍巍将卖牛得来的1000元钱交到了李美圭的手里,饭也吃不下。“很对不起父亲和家里人。”李美圭对着笔者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难过复杂。
  李美圭是穷,可他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正是他的穷,他的傻,他的不孝,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而且这一撑,就是7年。
(王仲寅马飞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