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企业诚信建设是强化农
资市场监管的基础性工作,是新
时期农业部门转变职能、完善管理和服务方式的一项创新实践。近年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在深入推进依法治农的过程中,着眼于农资监管长效管理,以农资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点,以创建省级诚信农资示范企业为抓手,农资企业的诚信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全省已有64家农资企业获诚信农资示范企业称号。
加强宣传 提高诚信意识
要从源头上杜绝假冒农资,首先要加强农资企业的诚信意识。为此,各地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积极为企业诚信经营提供帮助和服务,增强农资企业的诚信意识。去年,全省共印发宣传资料86.5万份,举办农资企业各类培训班720余期,培训7万多人次,有效促进了农资企业注重信用、诚信经营的氛围形成。据省农业综合执法“问百卷”调查,95.1%的农资生产经营者认识到规范农资标签的重要性,83.8%的农资经营者建立了经营档案,75%的农民去年未买到过假农资,80%的农民对当前农资市场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满意度比去年提高7个百分点。
探索机制 着力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省通过强化农业执法“打扶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以“三网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农资信用建设,农资诚信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全省大部分地方建立了由政府领导担任组长或农业部门牵头、法院、检察、公安、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形成了农资诚信建设的联动机制。各地、各部门通过联合制定工作方案,主动交流诚信建设做法与经验,共同开展农资企业诚信建设,不仅较好地避免了多头管理,也提高了农资信用评定的公信力。在省工商局、省质监局、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开展省级农资示范企业评选,提高了评选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影响力。
规范管理 完善制度建设
去年,我厅印发了《农业执法巡查制度》,要求所在地农业执法机构每年至少对农资企业上门巡查1次以上。研究制定了《浙江省诚信农资示范企业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对诚信标志的申请、使用作出规定。各地也出台了许多农资诚信建设的规章制度,促进了农资企业的规范管理。有些地方还对农资企业进行分门别类的调查登记,建立企业基本档案,将辖区农资企业全部纳入诚信建设范围。如平湖市建立了农资企业档案管理、持证上岗、年度审核、责任承诺、质量跟踪、质量举报投诉、信息监管等“九项制度”;临海市则在农资经营档案上建立了“两帐两票”制度(进销货台帐、进销货发票和责任书、信誉卡);绍兴建立健全了农资经营责任、服务承诺、产品保管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帮助企业实现了由强制规范向自我规范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农资企业诚信建设。
加强监管 加大执法力度
通过政府的支持、部门的协作和农业部门的不断努力,以政府监管、舆论监督和企业诚信自律为内容的全方位农资诚信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农业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去年全省出动执法人员3.34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1723家次;查获违规单位1257家次,立案查处920起;查获假劣农业投入品893.4吨,挽回经济损失8316万余元。各地还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曝光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和假劣农资产品,公布农业执法投诉举报电话,全省受理投诉举报1286件。依托“浙江农业执法网”等网络平台,建立农资信用管理系统,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凡发现有与承诺不一致的地方,一次予以口头警告;二次进行严重警告;三次或出现因经营不良资不抵债而破产或被兼并的、生产经营存在较为严重违法行为等问题,取消诚信农资示范企业资格,3年内不得参与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