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茹 实习生 俞 清
如果不是因为要在家研制香菇新品种,春节一过,磐安菇农包金亮就要赶赴韩国首尔。他在那里种了60余万袋香菇,当地每公斤售价可达80元。
如今,像包金亮这样的“洋农民”,在磐安至少有10余人。每年一过完春节,他们就分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一直要到六七月份出菇结束才返回国内。这些菇农不仅自己在外赚“洋钱”,带动了所在国的香菇产业发展,还为磐安农民带回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磐安是我国香菇出口的重要基地,年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年来,随着日本、韩国等香菇主要进口国对农产品进口设置的限制日益增多,磐安鲜菇出口遭受了极大冲击;如出口到欧美,香菇走海运至少要半个月,影响到香菇保鲜度,企业要承担很大风险。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直接去“老外”家门口种菇。1996年,磐安菇农周明亮孤身前往美国加州摩根山,在当地高陆农业菇类种植场承包了30亩地,并请了8名墨西哥人种植香菇。由于国外人工费用比国内高得多,周明亮将消耗劳动力最多的前期接种、发菌等工序在国内完成,再将培育好的菌棒运到美国,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成本。采摘的香菇直接通过当地企业销售,美国消费者吃上了当天采摘的鲜香菇,周明亮也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周明亮的成功,带动更多磐安菇农走出了国门。包金亮告诉记者,他在日本学了3年技术后,反复斟酌,还是决定留在国外生产香菇。因为菌棒属于原材料,通关不仅比香菇方便,利润也比出口香菇高,“而且在标准严格的韩国生产的香菇,再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绿色壁垒也不存在了。”包金亮说。春节期间,正是韩国香菇销售旺季,包金亮去年在国外栽培的第一批4000袋菌棒顺利出菇了,每公斤80元的高价让同行惊羡不已,同样产品的内销价格仅10元左右,出口价也只有18元。一个星期里,包金亮卖出了近4000公斤,给他提供菌袋的磐安菇农基本在一个月内就拿到了报酬。如今,包金亮每年都会运送五六十万袋的菌袋到韩国,一年能赚几十万元。
不仅在国外,磐安香菇在全国更是遍地开花。每年一过完元宵,菇农们就匆匆忙忙往外赶。冷水镇冷水村吕德睦去了重庆;新渥镇西湖村陈国良、陈金法去了四川;仁川镇胡庄村曹广德、曹广有去了新疆……利用自己的种菇技术外出技术指导的,在磐安已超过千人。他们通过示范,现在每人都要辅导当地农民生产一两百万袋香菇。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磐安小香菇闯出了大市场。2007年,磐安香菇证明商标正式通过国家商标局审批注册,当年该县销售鲜菇4万吨,产值4.23亿元;其中出口1.1万吨,出口额2.2亿元。该县现有鲜菇出口企业30多家,并拥有3家科研机构,今年又发展了1100多万袋以杏鲍菇为重点的珍稀食用菌品种,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杏鲍菇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