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银 猴 茶 之父

——记遂昌县农业局原副局长徐文义

  •   通讯员 王 兴 张素娥
      又到春茶开摘时节,徐文义便吩咐老伴,把他的雨衣、斗笠和胶鞋找出来,过几天爬茶山要用。老伴“不满”地嘟囔:“退休都这么多年了,还一门心思记挂着茶叶。”他笑着说:“你知道,我这辈子是许给茶叶了的。”现年73岁的徐文义,他见证了遂昌茶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因其培育、研制名优茶成果斐然,被尊为“银猴茶之父”等。
    区域茶产业的拓荒者
      1959年,余杭农校毕业的徐文义被分配到遂昌县黄沙腰区农技站,从事茶叶技术工作。当时,遂昌的茶产业还是一片空白。除了农户田头地角零星种植的少量茶树外,全县找不出一片一亩以上的茶园。
      徐文义报到的第二天,听说毛阳公社组织社员在尹家村山上种茶叶。他马上赶到现场,看到社员们在一片种过玉米的山上,东一株西一株种老茶树。徐文义当即到村里的打铁铺打了一把大剪,“喀嚓、喀嚓”将老茶树剪成了“平头”。社员们急了,徐文义解释说,不修剪,成活率低,修剪了才容易成活。社员们半信半疑,于是,徐文义留下几株没剪作对比。没过多久,没有修剪的茶树果然死了。社员们伸出大拇指:到底是学校毕业的有知识啊。
      在黄沙腰农技站工作5年后,徐文义的茶叶技术专长得到县农业局领导的重视,将他调到赤寿公社(现松阳县赤寿乡)红连村搞茶叶生产试点。当时红连村有新开发的全县最大的72亩试点茶园,省农业厅领导前来视察的时候,要求试点茶园亩产干茶150公斤以上。对此,谁也没有把握。徐文义和同事们科学种茶,短短两年间,试点茶园亩产干茶超过200公斤!1966年春,徐文义被组织安排到缙云县参与社教活动,红连村的村民特地用信封装了一撮新茶,寄给徐文义,告诉他新茶产出了。
      1978年,徐文义调到县农业局任职,这时,他已是全县有名的茶叶专家了。随着遂昌县新茶园大片兴起,徐文义又看准形势,潜心投入到名优茶的培育和研制工作中,一直到1996年,在农业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数十年的茶叶工作经历,徐文义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也见证了遂昌茶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遂昌银猴”的创始者
      说起名优茶的培育和研制,徐文义有他的一本“经”,其中历经十年培育研制成的银猴茶,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徐文义也因此被尊为“银猴茶”之父。
      1973年,徐文义到杭州市茶科所去运茶苗,看到一种叫福云池边3号的茶苗被丢弃,说是杭州不适宜种。但徐文义看到这茶苗叶片大、芽头肥壮、白毫多,认定是名茶品种。他心里想,说不定适宜遂昌种植呢,于是,将丢弃的茶苗捡了回来,试种了一亩左右。
      这福云池边3号果然难种,一到冬天就落叶,且制出的干茶多红杆红叶。徐文义试制了两年都没有成功,加上他当时的工作重点是推广茶园,便暂时放弃了名优茶的创制工作。
      上调县农业局任职后,徐文义将工作重点投入到培育研制名优茶中来,他又想起了福云池边3号——当初种下的一亩茶叶,已荒芜得不成样子了。这一次,他将全部茶株剪到40公分以下,没想到冬天竟然不落叶了!
      1980年清明节,徐文义因参加一个茶叶会议后赶回古市,已很迟了,他便吩咐采茶工将白天采来的茶青摊在垫上,第二天再制(在此之前,茶青都是趁新鲜连夜赶制的)。第二天一早徐文义推开门去看茶青,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几年来困扰的难题一朝解决:制作福云池边3号得增加一道摊青的工序。
      徐文义这次制成的茶叶,泡在杯里,叶片碧绿,汤色清澈,闻之香气扑鼻,饮之余味绕舌,色、香、味俱佳。因其外形弓弯似猴,条索肥壮满披银毫,徐文义和同事们将之取名为“银猴”。当年,银猴茶就被评为丽水地区名茶一等奖;1982年,获得浙江省一类名茶奖,同年被评为部优名茶;1985年,银猴茶被评为省名茶。徐文义终于成功了!
      1982年,遂昌和松阳分县,银猴茶从此被分为“遂昌银猴”和“松阳银猴”。因古市划归松阳县管辖,遂昌境内没有了银猴茶园,徐文义又义无返顾地投入到发展银猴茶园的工作中。到1996年徐文义退休时,遂昌县银猴茶园已经发到8000多亩,产量占名优茶产量的30%以上。
    遂昌茶业蓝图的描绘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受大环境和政策影响,遂昌的茶叶生产受到冲击。针对这一情况,徐文义经过多方调查分析,提出实施茶叶“双万”工程(三年内建设一万亩“优高”茶园基地,年产一万担名优茶),重振遂昌茶叶雄风!他的这一建议得到县里采纳,不久,徐文义被聘为茶叶“双万”工程顾问,根据他设计制定的《遂昌县茶叶“双万”工程实施意见》,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名优茶采制、机制和繁育无性良种茶苗等实用技术。到2000年,茶叶“双万”工程成效显现,遂昌茶产业一举扭转了此前连续多年滑坡的颓势。
      2001年,遂昌县将茶产业和竹产业确定为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明确提出,要创茶叶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徐文义又受命而出,开始试制龙谷丽人茶。当时,龙谷丽人茶的丰富文化内涵已被挖掘,与汤显祖的《竹屿烹茶》诗有关,但谁也没见过是啥样子。徐文义依据残存的名茶记载,反复试制,终于制作出了条形浑直似眉,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持久的龙谷丽人,且一炮打响,先后荣获第三、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02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等。
      现在73岁的徐文义虽回到了县城。可他依然闲不住,总是要到茶园去走走看看。他关心着遂昌茶产业的发展,对全县茶园面积、产量、良种率等如数家珍:截至2007年,遂昌县共发展茶园面积9.01万亩,投产7.7万亩,全县无性系茶树良种率达到66.17%。全年实现茶叶产量5266吨,产值2.09亿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