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老百姓心中的“钱蘑菇”

——平阳县农业局原副局长钱玉夫追记

  通讯员 金 易
  钱玉夫去世已有两年了。清明节前夕,提起这位曾在全省赫赫有名的“蘑菇大王”,现任平阳县雪雁蘑菇专业合作社社长游汝标仍感慨万千:“他是“泥腿子”心中的好人啊!他的事业心太强了,他的病是急出来的。”
病危不忘菇农利益
  钱玉夫是平阳县雪雁蘑菇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曾连任四届平阳县农业局副局长。从1962年下放支农至2006年2月,因患肺癌去世,钱玉夫从事蘑菇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43年,将食用菌发展成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当地领导夸他“为温州农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老百姓亲切地称他好人“钱蘑菇”。
  2006年2月,钱玉夫去世前几天,专门打电话把游汝标他们叫到病床前,详细交代后事。“他说自己还有几个心愿没完成。”游汝标说,当时,老钱提出要把蘑菇保护价调高,绝大部分利润要返回给农民。第二个心愿是合作社的产权证还没办下来,发展资金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第三是蘑菇价格不稳定,合作社只能进行初加工,收购的能力有限,农民的利益没保证,下一步要想办法发展保鲜技术,提高附加值。“老钱知道自己在世不久了,他还是放心不下菇农和合作社。”游汝标说,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老钱没有在家里休息,还是一心一意办合作社的事,整天忙着跑项目、要资金、谈发展,大家劝他多休息,他总是笑笑:“没事,生命在于运动嘛!”
  如今,老钱生前交代的事情虽然
  未能全部得到落实,但“保护菇农利
  益”这一条,游汝标牢牢记在心
  中。去年底,在批发商每公斤3.2元都不敢收的情况下,合作社毅然以4.4元对菇农实行保护价收购,当地菇农为此感激不尽。
首创多项蘑菇栽培技术
  1944年12月,钱玉夫出生于平阳县宋埠镇长桥村。1962年12月,刚满18岁的钱玉夫被下放到家乡支农时,便钟情于食用菌技术的研究。1970年3月,他被调到国营平阳县第一农场任技术员,创办了全县首家为农服务的“食用菌菌种场”。从此,他在田间地头为“三农”事业忙碌了一辈子。
  游汝标用一组数据概括了“钱蘑菇”为“三农”作出的贡献:1998年7月钱玉夫从平阳县农业局副局长位置上退居二线后,经过“三年搞调研、一年作准备”,2002年4月,他创办了雪雁蘑菇专业合作社,又经过两年的实践,实现蘑菇种植面积3970亩,菇农1783户,总产鲜蘑菇13200吨,总产值4200万元,为农民净增收入2270万元,盐渍菇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失业人员3.18万人次,并带动了江西、贵州等跨省发展蘑菇冬闲田栽培4000多亩,菇农2000多户。
  钱玉夫不仅是当地蘑菇种植的“领头雁”,而且著作颇丰。他研究出来的多项蘑菇栽培技术,均为全国首创,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用生麦粒制菌种的研究,大大简化了操作程序,降低了生产成本,种出来的蘑菇品质也有很大提高。现在这项技术已在全国种菇业中推广使用。
  钱玉夫将满山遍野的茅草收割下来,经过技术处理后成功代替了稻草,当作栽菇原料。从1962年下放支农至去世,他共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蘑菇实用栽培学》、《实用香菇栽培学》、《标准化蘑菇冬闲田栽培学》等食用菌专著3部,同时荣获科研成果18项,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劳动模范、温州市科技创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专治疑难杂症的“名医”
“以前,如果碰到疑难杂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老钱,可惜他走得早啊!” 平阳县宋埠镇下陈村菇农老陈提起钱玉夫,至今还念念不忘。
  2005年春天,老陈种植了5亩蘑菇,但菇房内的菌丝始终长不出菇来。村里的许多菇农也遇到同样的情况,当地的技术人员也找不出原因。心急如焚的菇农集体赶到合作社去找钱玉夫。
  老钱二话不说,马上跟着他们来到村里实地“会诊”。经过“诊断”分析,他认为不出菇是由假单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病害。他向菇农详细讲解该病发生的病原、症状、侵染途径、危害性,并开出防治“处方”。
  按照“钱蘑菇”开出的“处方”,老陈用石灰和硫酸铜配制等量式波尔多液500倍液连喷5-6次,并把菇床的覆土喷湿喷透,用药时加强通风换气,一个星期后果然药到病除。
  老陈的问题解决了,但钱玉夫还不放心其他菇农的情况。“他总是把菇农的事情放在心里。”钱玉夫的老伴如是说。于是,老钱自己搭公交车,每个星期都要跑到村里去指导,就这样坚持了近半年,直到菇农都学会为止。
  老钱不仅热心对待上门求助者,对远道而来的“求救”电话,他同样有求必应。2005年,苍南县马站镇中菇村菇农同样遇到菌丝不长菇的难题,接到电话后,第二天上午他就出现在菇农的田头,不厌其烦地为菇农讲解治疗方法。“他真是一位好人。”采访中,菇农们千言万语汇集成这样一句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