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山禾菇业专业合作社社长蓝卫庆,曾是粮食企业的下岗职工。下岗后,他自种植金针菇起家,经过几年摸索,如今,他的食用菌种植规模已达50万袋、10多个品种。去年总产值达到100多万元,纯收入超过10万元。
2002年,小蓝从粮食企业下岗后,与其他三位合作伙伴开始尝试种植金针菇。因缺乏技术,又不了解市场,第二年就亏损了9万元。合作伙伴打了退堂鼓,各奔前程。而蓝卫庆没有退缩,仍继续发展。他把县农科所的专家请到基地做辅导,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调整营销策略,巩固本地市场,开拓义乌、杭州和周边县市鲜菇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意志坚定的蓝卫庆终于打开了鲜菇销路,生产的金针菇、香菇、鸡腿菇等供不应求。
蓝卫庆还带动8户菇农种植食用菌10万袋,无偿为他们提供技术,帮助拓宽销售市场,使他们户均增收近万元。另外,他常年聘请附近的农户做帮手,每年支付工资10多万元,使许多农户找到了致富门路。
点评:小小一朵菇,赢得大市场。从蓝卫庆的成功实践我们可得到一个有益启示:发展小项目也能挣大钱。诚然,生产加工农村土生土长的农特产品一般都本小利薄,有时甚至亏本。如何从农特产品中稳定赚钱?关键是怎样打开市场,但每一种经营项目从投入到产出、再到利润最大化,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急功近利,应利用智慧和策略及时化解这些不确定因素。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蓝卫庆这样搞种养,或者是开小店、卖小吃等小项目,虽然不起眼,但无需大投入,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发家致富的不在少数。因此,有志于创业者,在不具备发展大项目的条件下,不妨打一些小项目的主意。项目不在大小,只要有市场就可以上;利润不在多少,只要有利润就可以干。实践证明,大产业源自于小项目,大资本起始于小积累。只要抓住小项目不放松,日久天长,发家致富就有希望。
(齐振松)
G
农民创业
加油站
本栏目刊登创业政策、创业典型、创业点子、创业后援等内容,欢迎投稿。如果你在创业中遇到困难,也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