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畜牧兽医

我省扼住生猪蓝耳病“命门”

相关经验引起全国关注

  本报讯 (记者 陈小平)日前,农业部在湖北武汉召开了部分省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座谈会,我省作为防控工作典型在会上作了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急、蔓延快、死亡率高,对生猪养殖业危害极大。2006年,我省个别县发生了以该病为主的生猪高热病疫情。疫情发生后,我省迅速采取措施,通过实施综合防控,很快控制住了该病的发生和局部流行,目前全省没有一例疫情发生。
  短短两年多时间,我省是如何迅速做到有效防控的呢?省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防控该病过程中,我省有三方面因素的作用特别突出:
  ——坚持预防为主,强化责任落实。我省各级政府都把防控工作作为确保市场猪肉供应、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做到防疫责任、经费保障、防控措施全面到位。目前,全省2.7万多个重点防疫场所都有监管责任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经费和防控工作经费也已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今年,光省财政就落实了2000万元免疫注射工作补助经费。
  ——依靠科技支撑,实施综合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生原因复杂,为研究科学免疫程序,提升免疫效果,我省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制订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同时,注重疫情监测预警,推进科学防范。经省畜牧兽医局统一培训,各市目前均具备了该病的病原学检测能力,牢牢掌握防控工作主动权。
  ——建立健全体系,应对措施有力。督促指导各规模养猪场实行封闭饲养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落实消毒制度,指导做好猪舍通风和避暑降温,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增加优质饲料,提高猪体自身抗病能力。
  此外,为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防控技术,我省还专门列出300万元重大专项,由省畜牧兽医局联合浙江大学、重点生物制品和兽药企业、规模养殖场开展防控技术联合攻关,集成和创新疫病监测、疫苗免疫、药物防治、动物营养和饲养管理等综防措施,提升和完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技术。同时,通过强化宣传培训,推进养殖主体自我防范到位,仅今年上半年全省就举办了100多期蓝耳病防治技术专题培训,还专门制作了《猪蓝耳病防控技术》光盘等技术资料,通过《农村信息报》、农民信箱、浙江农业信息网、浙江畜牧兽医信息网等载体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开展普及性宣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