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把脉食用菌中药材产业

共商产业升级发展重点

  本报讯 (见习记者 陈卫梁实习生 楼杰灵)我省是食用菌大省和强省,又是全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为进一步促进我省食用菌、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产业水平,7月31日,副省长茅临生在杭主持召开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座谈会,研究分析我省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特点、制约因素和对策建议。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陈龙,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参加座谈。
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快速增长,但由于研发制度不够完善,致使我省食用菌育种工作相对滞后。
  浙大食用菌研究中心副教授陈再鸣说,目前各个菌种研究单位对研究母种积极性普遍不高,虽然一支试管母种才20元,但风险却很大,一旦食用菌母种在扩繁过程中出现问题,要承担的经济损失和责任很大。此外,科研人员不足也是制约新品种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浙江林学院教授斯金平提议,应尽早改革研发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可以尝试让企业和有关科研院所合作,解决投入不足问题。
  省中药研究所副所长王志安说,近年来,虽然我省选育并认定了一批中药材新品种,但种子种苗的质量保障和管理体系与生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工作刚启动,评价体系、标准尚欠缺。
  省农业厅中药材专家何伯伟建议,应建立区域性、专业性良种繁育基地,加强良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提高道地药材良种覆盖率。制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规划,建立珍稀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圃。
推进产业化经营
  目前,上虞、德清等地利用周边奶牛业发展蘑菇生产,形成了“奶牛-牛粪栽培蘑菇-蘑菇废料种植牧草-牧草饲养奶牛”的循环生态种养模式。但就全省而言,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无公害栽培技术仍未推广,适用机械研究开发不足,严重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省农业厅食用菌专家陈青建议,我省应扶持建设一批食用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注重农业产业上下游的配套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示范推广水稻-食用菌、奶牛-蘑菇、蚕桑-黑木耳、食用菌-蔬菜等种养模式。加快工厂化培育食用菌的步伐,促进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标准化。
  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说,我省中药材连片生产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薄弱,无公害标准化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应用不够广泛,造成产量不稳定;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现象较为突出,产地初加工技术落后,亟需提高加工水平。
  何伯伟建议,我省要根据优势中药材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示范农场等主体,建立以“浙八味”为主的中药材生产示范、出口基地。此外,还要加强对药食同源中药材基地的开发,实行旱地、林地间作。
出口退税政策尚需调整
  我省是香菇出口大省,鲜香菇出口多年来位居全国第一。但由于目前湖北省在干香菇出口退税政策上按工业品执行(征收17%退还13%),而我省丽水等地在干香菇出口退税政策上按农产品执行(征收13%退还5%),造成我省不少香菇加工出口企业向湖北转移,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局面。
  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是我省一家规模较大的食用菌出口企业,公司负责人吴子敬建议,相关企业应按照脱水香菇的生产工艺、标准组织生产。此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帮助协调出口退税事宜。
培育中药材合作组织
  中药材生产主要在山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民长期分散经营,信息交流和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新技术辅导困难,产业规模小,农民小额贷款难。
  有关专家建议,应通过政府扶持,在中药材主产区培养更多的中药材合作组织,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产品竞争力。
  茅临生在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后指出,食用菌产业要重视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开发和菌种管理,重视产学研结合、科技推广、市场营销等工作。注重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加强社会化服务,推进循环生产,注重产品质量安全。中药材产业要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提高道地药材的良种应用率,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中药材质量管理、市场信息预测发布,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