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中国柑橘博物馆正在广征展品,我们先睹为快——

它们见证了浙江柑橘业的成长

  实习生 俞 清
  浙江柑橘种植历史悠久,其中,台州黄岩有着2300多年的种橘历史,被称为世界宽皮橘的始祖地。如今,我国首座以柑橘文化为主题的中国柑橘博物馆已在黄岩落成,近来正在征集展品。从已收集的展品中,我们读到了不少浙江柑橘产业发展背后的故事。
一条革命性的橘罐生产线
  在浙江黄岩罐头食品(集团)公司,有一台颇具时代意义的加工机器,它就是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我国首台真空低温杀菌罐头生产线。据公司董事长吴晓冬介绍,这条生产线引进以前,我国的罐头行业采用的是传统巴士杀菌法(即沸水杀菌),这种方法会影响罐头橘瓣的形状和口味。而采用低温杀菌,能让罐头橘更加鲜艳爽口。之后,国内其他厂家纷纷前来参观,并开始自行研制这种设备。由此,国内罐头加工进入低温杀菌时代。吴晓冬告诉笔者:“真空低温杀菌生产线的使用,对我国整个水果加工业的发展有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我国罐头产品的质量。”
  这台当年以20多万元人民币引进的生产线,在1997年从浙江黄岩罐头食品(集团)公司“退休”后,一直被安放在公司的仓库里。吴晓冬说:“虽然我们公司的每一个人都舍不得它,但它记录了产业发展的历史,存放到柑橘博物馆会更有意义。”
一把特殊的嫁接刀
  省柑橘研究所的谢贵元老人给中国柑橘博物馆捐了四把嫁接刀。其中的一把,对谢贵元老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早在1964年,广东许多柑橘树染上了黄龙病,无法正常生产。他们打探到,同品种的橘树在我省的衢州也有。于是,他们就来到衢州繁育柑橘苗。那时,刚好在衢州工作的谢贵元看到广东人使用的嫁接刀(也就是大爿刀)特别好用,但唯一的不足是不能折叠。他暗想:我们能不能对大爿刀进行改造,使它能够折叠起来,便于携带呢?谢贵元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地的制刀厂。但不久遇上了文革,改造大爿刀的事也因此耽搁了下来。直到1976年,在谢贵元和制刀厂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第一把折叠式大爿刀终于诞生。据谢贵元介绍,经过改良后的大爿刀,不仅可以折叠,容易携带,而且使用起来很方便,嫁接时切砧木单手便可以操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柑橘在我国获得大面积推广,这种折叠式大爿刀也为很多人使用,最远传到了甘肃省。
  据谢贵元老人介绍,他捐赠给中国柑橘博物馆的折叠式大爿刀已使用了20年,嫁接过数千棵橘苗。因此,这把看似普通的柑橘嫁接刀,却显得分外珍贵。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一组有意义的连环画
  在黄岩,《智慧和尚和无核桔》的故事广为人知。相传五百年前,日本有位名叫智慧的和尚,来到天台山进香。从黄岩带了一些柑橘回日本,在家乡进行繁殖。几年后,他发现有一棵橘树结的果子没有核。次年春天,他把这棵橘树的枝条拿来嫁接到别的橘树上,被嫁接的橘树长出来的果子也没有核。后来,无核橘就逐步传出日本,也传到了故土黄岩。
  依据这一故事,浙江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黄岩区文化研究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沈雷创作了一组12幅的连环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无核橘的来源。此外,他还将自己主编的《橘乡美术作品集》捐赠给了中国柑橘博物馆,里面收纳了几乎所有有关黄岩橘乡题材的美术作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