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讯
员
邢少红沈萍
小麦色的健康皮肤,乐呵呵的爽朗个性,闲不住地忙里忙外,徐华群的勤劳和乐观远近闻名。这个身残志坚的农家女,靠养猪走上致富路,成为武义县的“农村优秀人才”。可谁能想到,这个县里有名的养猪“状元”,5年前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徐华群家住武义县茭道镇内八仙村,2000年,她拿着丈夫徐根福打工攒下的1200多元钱,买了两头母猪和20头仔猪开始创业。猪舍就建在自家的自留地上。那是块坡地,从公路边到猪舍要经过一个小水坝,然后是一条弯曲陡峭的小山路。盖猪舍的材料和猪饲料,都靠徐华群夫妇肩挑手抬送上去。徐华群是把养猪好手,两年后就在坡地上盖了3栋猪舍,有了20头母猪,100头仔猪。
2003年3月的一个傍晚,大雨滂沱。晚饭后,丈夫在外跑运输还没回家,徐华群不放心刚断奶的一群小猪,冒雨去猪舍查看。在猪舍走廊上站了没几分钟,徐华群突然听到背后“轰”地一声响,没等她反应过来,人已摔倒在地,整个下半身被重物压住了。原来,猪舍的一堵墙倒塌了,堆放在二楼的20多块空心板连同倒塌的土墙重重地压在了她身上。徐华群一边喊救命,一边用双手扒着压在身上的土石,可方圆一两公里根本没人,耳边只有雨声风声。
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徐华群慢慢冷静下来。她静静地躺着,一边盼着丈夫快点回来,一边想着自己可爱的孩子……不知过了多久,徐华群终于听到了丈夫的脚步声,她拼出最后一点力气喊道:“救命!”模模糊糊地听到丈夫的回应声后,她晕了过去。
徐根福说:“我找到她时,她已把压在身上的土扒掉了一半。她的右腿都是窟窿,送到医院后,每个窟窿都在冒血。我那天到猪舍时已是夜里12点,她被埋了整整6个小时。医生说,她能活下来真是命大!不过,这辈子只能躺在床上了。”
徐华群右腿粉碎性骨折。她经历了植皮、骨头上穿螺丝、钢管固定等手术。半年后,徐华群刚能拄着拐杖走路,就一瘸一拐地回到了猪场。她把帮忙料理猪场的公公婆婆送回家,雇了一个帮工打下手。那时,她走平路都困难,更何况在山坡上走来走去,关节异常疼痛。可徐华群坚持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提着一大桶饲料喂猪。她说,闯过了生死关,活着就很满足,吃点苦算不了什么。
2003年末,武义县残联的同志下乡调查,看到了拄着拐杖在猪场忙得一身尘土的徐华群,深受感动。在残联的扶持帮助下,徐氏养殖场成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有了政府的关心,徐华群更闲不住了,只要是干得动的活,她都尽量自己做。丈夫心疼她,劝她悠着点,徐华群笑笑说:“多动动好,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我这叫就业康复。”好心态加上勤劳动,大半年后,徐华群果真能扔掉拐杖,双手提着猪饲料跑前跑后了。虽然她的右腿比左腿短了一小截,但能恢复到这样,医生都连说是奇迹。
其后两年,徐华群的猪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到了60多头母猪,五六百头肉猪。原来的猪舍太小了,徐华群夫妇贷款将对面的1万平方米山坡地也租了下来扩建猪舍。事实证明,她的这步棋走对了。去年市场猪肉供应紧张,徐华群饲养的肉猪卖了好价格,她自强创业的精神也得到了县里的嘉奖。今年,徐华群将政府补贴的50万元和去年挣得的30万元又投入扩建猪场。230多头母猪、1400多头肉猪的养猪场,夫妻俩既当管理员,又当兽医,还经常半夜起来给猪接生,忙得不亦乐乎。
采访结束时,徐华群指着山上的一座水塔告诉我们,现在猪场里的人和猪喝的都是山上引下来的泉水,猪场污水处理系统已能做到排出来的水无污染。而夫妻俩心中也画出了新的创业蓝图,走生态养殖之路,发展有机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