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林聪
他面对命运的磨难,身残志坚,实现了从伤残军人到普通工人再到农民企业家的一次次转型。他就是台州路桥区龄青珍珠制品厂厂长、海丰种植养殖场场长黄小林。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摸着石子过河
黄小林1977年1月入伍。翌年1月,他随部队参加国防建设。一天,黄小林在5米高的平台上作业。突然承载平台的起重机失控,他摔落地上,脊柱、腰椎骨折。复员后,他先是在一家小规模的印刷厂工作。不料后来,印刷厂倒闭了。
黄小林毅然决定:自主创业。他的老家金清镇,河塘比较多,加上自己在上高中时曾学过珍珠养殖,他决定与他人合伙筹措资金养殖珍珠。
为了更好地掌握珍珠养殖技术,黄小林“摸着石子过河”。晚上,他向书本和前辈行家学习;白天,则照管养殖河塘,以顽强的意志支撑着伤残的身躯,只几年工夫,不仅掌握了珍珠养殖技术,还使珍珠养殖面积迅速
扩大。如今,他的养殖水面已达650亩,
养殖的珍珠蚌200万只。
1996年,黄小林开始把更多
的精力放在对珍珠实施精深
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为此,他还自学中医理论,并从中医理论上得到启发:珍珠的可溶性问题是一个技术难题,这个难题解决了,不仅可以使珍珠有效成分得到充分发挥,用途更加广泛,还能提高珍珠制品的附加值。
为此,黄小林全身心地投入到可溶性珍珠粉的研发上。他与宁波大学食品学院、中德食品研究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采取“联合酸酶双解法”,经过实验室上百次的试验,于2002年获得成功。这之后,他又跑了疾病防控部门、卫生部门、质量技术监督等十几个部门,办齐了各种手续,可溶性珍珠粉获准投产,并在市场上一炮打响。
创业创新齐步走
养殖珍珠获得了好收成,但黄小林并不满足,他准备养殖珍珠和种植葡萄双管齐下,创业和创新同步发展。2004年,他斥资50多万元,租了100亩农田,引进了藤稔、金皇后、巨峰等几十个优良葡萄品种,建起了海丰葡萄基地。
黄小林种葡萄没有半点基础。但从他床头堆积如山的书籍、光盘中,不难看出他的用心良苦。“仅葡萄种植的书我就有1000多本,还有1000多张光盘。”他说。
但这些知识都是理论,实际种植中碰到的问题还得靠他自己探索。他的葡萄园建在围垦的盐碱地上,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黄小林日夜守在果园,观察气温变化,掌握湿度状况。他还与中国农业大学、上海高分子信息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不断积累经验。
每天,黄小林的口袋里都带着万倍的放大镜和记录本,随时掌握和记录葡萄的生长状况,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把时间都花在田头。
为了防治葡萄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量,黄小林自已研制出硫磺合剂。他说,现在市面上卖的很多农药,能杀虫但同时也将部分农药残留在葡萄上,食用不安全。除此,他还坚持用动物粪便作肥料,使葡萄真正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2005年,台州遭遇5次台风侵袭,尤其是遭“卡努”台风袭击后,黄小林的葡萄园积水深达1米以上,葡萄惨遭灭顶之灾。但黄小林并不气馁。台风过后,他立即实施超常管理办法,带领工人进行自救,以最快的速度排尽葡萄园的积水,及时追肥,并在葡萄园内加种了85亩笋菜,以弥补葡萄损失。
为了把养珍珠和种葡萄有机地结合起来,黄小林探索出了架上挂葡萄、架下养土鸡的“鸡—葡”种养模式和水下养鱼、水面吊蚌、水上养鸭的“鱼—珠—禽”养殖模式,实现种养基地内部生态良性循环,提高了经济效益。黄小林还研究发明了以珍珠母粉为主料的微肥,不仅把自己的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还为生产优质葡萄、龙眼、荔枝等水果提供了富有活性钙、有效防裂果的国产微肥。
每当葡萄采摘季节,他大多招收残疾工人。他还长期招聘11名残疾人从事基地管理工作。黄小林说,我是个残疾人,深知残疾人的艰难。我要力所能及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黄小林还利用自己的科技服务平台,带动周边30户村民栽培了600多亩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