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生 俞清)近几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困扰,“江南水乡没水喝”的呼声曾时有所闻。从2003年起,我省开始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余姚市经过5年的努力,做到了“村村通自来水”、“站站水消毒”,66.8万农村人口100%喝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
余姚属山区半山区。到2004年底,该市还有20.8万人饮水困难,其中15.3万人喝的是直接用管道从上山水库里引来的水,并没有得到消毒。据该市梨洲街道雁湖村村民施志清回忆,当时村里没有统一的供水站,水管里的水一到夏天就发臭,一到雨天就变浑,农民饮用水还是停留在靠天阶段。
从2005到2007年,余姚市新建了207个村级供水站,铺设了各类管道1520公里;在新建村级供水站的同时,还为每个村级供水站配备了水质消毒设备、过滤设备,实行“站站消毒”。像梨洲街道雁湖村这样2000人以上的大村,除了配备2名专职管理员之外,还采用了大型的膜处理设备。这种处理设备,在处理过程中不添加化学物质,而是采用物理方法去除水中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经处理的水可以直接饮用。目前,该市已在山区建成了这样的大型膜处理供水站6座。在中型供水站,采用了二氧化氯消毒器和臭氧消毒器两项新技术,在净化过程中不生成有害的副产品,使水质更安全。据余姚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奕永庆介绍,由于部分山区村民居住过于分散,该市还考虑推出一家一户的小型膜处理设备,并给予农户一定的财政补助。
供水站的正常运营如何维持呢?余姚市共配备专职管理员185人,人均月报酬为500-900元,加上设备的维护,每个供水站一年开支不小。而余姚市农村供水站的平均受益人口不足650人,难以实现自负盈亏。为解决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该市每年安排一部分专项补助资金,今年达到了150万元,其中的100万元用于补助农村供水站;同时,鼓励各乡镇(街道)建立水费收缴制度和有偿用水制度,每吨水收取0.6-1元不等,既督促村民节约用水,又为供水站增加了维护管理费用。
用水条件好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改变。梁弄镇汪巷村在建立供水站之前是个饮水用水的困难村,2004年还出现过连续4个月的断水现象;如今,该村300多户农户中有30%用上了热水器,80%以上用上了抽水马桶和洗衣机,过起了像城里居民一样的生活。
余姚山区的用水状况改善之后,给山区农民增收也提供了机会。四明山镇海拔最高的大山村,350多个村民散居在相距6公里的3个自然村里,原先有20多户常年靠肩挑手提来解决生活用水问题;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后,仅有21户人家的仰天湖自然村就办起了11家农家乐,每户每年都有好几万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