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蚕茧行情何时变暖

  本报讯 (见习记者 陈卫梁)近日,记者从我省蚕桑主产区嘉兴、湖州等地了解到,受蚕茧低迷行情的影响,今年中秋蚕种发放数量较大幅度减少,蚕农养蚕积极性明显降低。据省农业厅经作局统计,今年继春蚕、夏蚕饲养量下降后,预计中秋蚕饲养量为78.7万张,同比下降25.3%。但蚕桑专家提醒蚕农,综合各方信息,丝价偏低状况在年底前会有所改善,蚕农应该理性看待市场行情变化,加强桑园管理,以便在蚕桑行情恢复时获得收益。
  据省农业厅首席蚕桑专家吴海平介绍,今年蚕茧收购价较低原因有三个。一是近两年受国际宏观环境影响,国内丝绸出口价维持在低位,今年每吨生丝价格在17.5-19.5万之间,而2006年上半年每吨最高达36万元。同时受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等影响,我国对美国服装丝绸制成品出口大幅减少,出口额从2005年的14亿美金跌至2007年的10.8亿美金。二是近年来广西、云南等新产区发展迅猛,带动国内蚕茧产量大幅增加。产量从2005年的60万吨增长到去年的79万吨,而丝绸消费占纤维消费量的比重较低,蚕茧需求量增长缓慢,形成了产大于销的局面。三是今年受气候影响,蚕茧质量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老产区,春蚕解舒率在50%左右,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蚕茧收购价。此外,目前我省还未形成蚕茧优质优价的收购体制,质量好坏与收购价差别不大,造成优质蚕茧生产技术无法推广,影响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吴海平说,蚕桑产业和其他农产品行业一样,行情起落是一个正常现象,蚕农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理性对待市场行情变化。今年以来,国内真丝出口形势有所好转。据有关部门统计,1-5月份,真丝出口同比增长3.4%,为2006年度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今后,随着人民币升值趋缓、国家出口退税的调整和信贷的松动,预计丝价偏低状况在今年年底前会有所改善。他建议,当前首先应加强桑园肥培管理,稳定生产、保证面积,抓住行情低迷时机,推进老桑园改造,以便在行情好转时获得较好收益;其次,要进一步提高蚕茧质量,改善蚕茧收购机制,实行优质优价,拉开价格差距;进一步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组建专业合作社,实施社会化服务,实行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提高蚕农收入。另外,在行情较差时,蚕农可实施综合经营,在桑园内开展种养结合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如利用桑枝条种植食用菌等,提高复合经营效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