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河道淤泥成了菇农之“宝”

  本报记者 裘智军 实习生 俞 清
  嘉善县水网密集,往来船只络绎不绝。记者信步河岸边,陶醉于迷人的水乡风情,时见河上驶来几艘无遮无掩的小船,仔细一看,船主手持长竹竿放放收收,正在罱淤泥。河岸的道路旁还有一辆辆卡车在装载淤泥,准备运向远处。这些淤泥将运到哪里?最后该怎么处理?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跟随运泥车去探了个究竟。
  满载淤泥的卡车开进了姚庄镇一片开阔地,地上塔建着一幢幢如粮库库房一样大的草屋。记者上前一问才知道,这里是姚庄镇南湖蘑菇种植基地,大草屋里种的全是蘑菇。
  “不要看这黑乎乎的淤泥脏兮兮的,对我们来讲可是金子宝贝啊!”基地负责人徐金奎介绍说,“我们这里的蘑菇全部用淤泥种植。淤泥就地取材,只需付人工、运输费就行了,再拌上秕谷,效果一点不比从北方运来的草滩泥差,每平方尺却能省出1.3元左右。像我的基地规模有35万平方尺,每年光成本就能省下50多万元。种菇后的泥渣还能卖给芦笋种植大户,既环保,又增收。”
  据了解,在姚庄镇像南湖蘑菇种植基地类似规模的目前有四五家,每年要消耗淤泥100万吨,相当于全镇淤泥总量的50%左右,不仅做到废物利用,也保护了河道的原生态。
  据县水利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嘉善县处于平原河网地带,长期来由于整治投入不足和回淤现象存在,河道淤泥沉积严重,平均淤积达1—1.5米。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以来,河道清淤一直是该县的重点,每年清出的淤泥达180万立方米。过去用淤泥制砖,可以消化一部分,但因环境问题,现在砖厂都关停了,淤泥的堆放就成了新问题,县里每年都要拿出七八十万元专项经费来解决。如今,淤泥种蘑菇,不仅能解决淤泥的出路,还能增加菇农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