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林业

江南牡丹园里的大男人

——建德农民盛应良痴迷牡丹记

  见习记者 俞廷尚
  女人爱花是缘,男人痴花是迷。很多人可能很少有机会与娇艳的牡丹结缘,而建德市乾潭镇外章村农民盛应良却偏偏和这富贵之花打起了交道,而且一处就是12年。在这12年里,他走遍江南各地,像收古董一样淘到33种古老的牡丹品种,终于建起了150亩的江南牡丹园。
奔波各地收牡丹最终建起基因库
  盛应良跟牡丹结缘,还要从邻居家的一丛牡丹说起。以前,每次干农活回家,望着邻居家一丛五颜六色的牡丹,他的疲劳顿刻消失。盛应良从此爱上了牡丹。
  从欣赏牡丹,盛应良联想到了花卉种植行业,他承包了10亩土地,开始种植仙客来和一品红等花卉。利用种花卉赚来的钱,他到各地去收集牡丹。只要听说哪儿有牡丹,盛应良就会跑过去收购;只要获悉哪儿有江南牡丹新品种,不管路途有多远,他都会奔过去买下。在收集牡丹的过程中,盛应良逐渐发现,江南地区名贵牡丹品种很稀少,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花卉,牡丹在国内很有市场。这更坚定了他收集开发牡丹的信心。
  随着搜来的牡丹越来越多,本想利用牡丹贩卖赚钱的想法被他抛到了脑后。于是,他的牡丹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从原来的60多亩,发展到了150多亩,基地也从原来的姚村迁移到了外章村。正是凭借这股执着精神,盛应良收集了江南牡丹50个品种中的33个、1万多株,还培育了20多万株的牡丹花苗,初步实现了自己建成一个古老牡丹基因库的愿望。
创新技术和品种培育牡丹新产业
  为了让牡丹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盛应良专门找到了建德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倪德良。在倪德良的帮助指导下,他很快攻克了牡丹的盆栽技术,繁育出首批牡丹花,迅速进入市场。
  盛应良说,“为了研发新品种,我翻阅各种资料,了解牡丹生长习性,学习嫁接、扦插、人工授粉等各种栽培技术。”经过多年努力,现在他已培育出了10多个牡丹新品种。在他的牡丹园里,上万元一棵的牡丹花有很多,而这些,都是他创新栽培技术、开发新产品的结果。
  在盛应良的设想中,牡丹产业的开发不仅仅是卖花。“我对牡丹的开发计划分两步走,首先是搞好牡丹花卉经营和牡丹产品的深加工。”盛应良说,“牡丹不仅可以观赏,而且牡丹的根、花瓣都可以用来开发产品,牡丹香熏产品更是当前流行的时尚产品。”他希望通过一系列产品的开发,打造一个完整产业,并带动周边农民一起受惠于这个产业。
  “其次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牡丹文化,做好农家乐这篇文章。”盛应良说。牡丹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很多人喜爱的花卉,这些都为他创办农家乐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在,他的江南牡丹园已小有名气,有很多画家和牡丹爱好者到过他的牡丹园。下一步,盛应良将逐步实施他的牡丹文化园计划。
规模发展遇瓶颈求助政府获支持
自从收集牡丹品种后,盛应良就把原来卖仙客来、一品红的生意交给了老婆去做。而这个生意的收入,远远不能满足他对牡丹园的投入。12年来,他投进去的资金达到了200多万元。于是,他到处借钱,几乎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虽然负债累累,但盛应良还是想尽办法维持着牡丹园的发展。
  前段时间,他拿起笔给茅临生副省长写了封信,请求得到政府的帮助。很快,他的信件得到了茅临生的批示,杭州市政府和省林业厅还专门委派了部门主管和花卉专家,专程到建德江南牡丹园进行专题调研。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江南牡丹品种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的意义,对盛应良10多年来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同时,针对江南牡丹园目前存在的困难、产业发展及品牌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前不久,杭州市下发了《关于对建设江南牡丹品种资源圃的建议》,明确了扶持办法。现在,盛应良的信心更足了,他深信,在政府的扶持下,他的牡丹事业一定能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