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民信箱

读者来信

  当前大学生“村官”有“三难”
编辑同志:
  近期,绍兴县委组织部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期间共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912份,分层召开镇街干部、村居干部、大学生“村官”、村民代表等座谈会4个。从反馈情况看,当前大学生“村官”主要有“三个难”。
  首先是异地环境融入难。在前两批招录的273名大学生“村官”中,80%以上的工作地与户籍地不在同一个镇(街道),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面临共同语言少、人脉关系少、群众感情淡等困境。据调查,有32.4%的村(居)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本村大学生“村官”“不熟悉”,其中“不认识”的占7.05%。
  其次是岗位作用发挥难。大学生“村官”虽然学历较高,但所学专业知识与农村实际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说到在农村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仅有35.8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发挥专业特长方面“很明显”或“较明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誊抄文件、会议记录、电脑打字等,同时,大学生“村官”也面临着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尴尬局面。据调查,有60.68%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比较少,不能满足需要”或“几乎没有”。
  其三是农村工作安心难。大学生“村官”普遍情绪不稳定,对前途较为迷茫。其中,有90%以上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或“过低”,日子过得有点“捉襟见肘”。由于缺少干事创业的平台,大学生“村官”整体上缺乏扎根农村的勇气和打算,缺乏“参政议政”、“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据调查,83.73%的调查对象认为制约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最主要的因素是“临时观念”或“配角思想”。
(绍兴读者 钟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