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破解六大“瓶颈”发展都市农业

  本报记者 金 茹“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建设高效、安全、新鲜农产品和形成优美环境为主要目标的现代都市农业,是今后一个时期杭州农业工作的主旋律,要从杭州实际出发,在立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做文章,在抓产业内涵提升上下工夫,在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上挖潜力,在破解六大发展瓶颈上求突破,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近日采访杭州市农业局局长程春建时,他就开门见山地说了这番话。
  千家万户小面积分散经营,基础设施和装备薄弱,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是杭州发展都市农业的三大“软肋”。程春建说,杭州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破解这三大瓶颈,杭州提出了功能区建设的理念。目前已建有粮食、蔬菜、畜牧等多种类型功能区,特别是粮食生产,有千亩以上功能区52个。富阳市鱼山功能区的1097亩晚稻田,平均亩产达到600多公斤。同时,该市将农业科技研发从过去的被动立项转变为主动设计,每年选取80个产业发展中的重点技术进行攻克。淳安的茧丝绸公司在功能区内大力推广方格蔟养殖,在其他地方茧子收购价只有每担400多元的时候,淳安仍保持在900元的高价。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农产品价格偏低,是发展农业的又一“瓶颈”。在杭州,目前已形成了鲜明的块状产业,如萧山的花木、淳安的蚕桑、建德的草莓等,农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但农产品价格上不去的矛盾。程春建表示,从去年开始,杭州就把优势产业带建设作为深化都市农业发展的平台,着力促进规模集聚、产业延伸、服务优化和品牌提升,最终达到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受益的目的。从2003年开始,杭州每年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特色都市园区建设,至今已建立300多个。“如何突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保障这两大‘瓶颈’,对杭州都市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程春建认为,在目前大市场大流通的情况下,农产品安全要从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两方面来把握。今年,杭州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的检测力度,并计划实施有机肥、沼液等使用补贴办法,以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