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种粮:从填肚子到赚票子

  见
习记者
俞廷尚
  这几天,建德市更楼街道甘溪村种粮大户徐志荣在收割完晚稻后,忙着在大田里开沟,准备种植小麦。他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种粮跟以前比可大不一样了,以前是为了填饱肚子,现在是为了赚到票子。最近,我就忙着谈土地承包、扩大种植的事。”
  30年前,刚好30岁的徐志荣是当地数一数二能干活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劳动力,却过着吃不饱的日子。“那时候,粮食产量低,我一年到头赚4000个工分,也就160元钱,分到的粮食基本上每年都不够吃,种粮根本谈不上效益。”徐志荣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打破了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82年,徐志荣一家4口分到了2亩4分水田,从此他再也不为吃不饱饭发愁了。“土地承包到户后,种粮积极性就上去了,产量也高了,除了交给集体的和满足口粮之外,还有多余粮食卖给国家。”徐志荣还告诉记者,种粮有了效益,但是跟搞副业、做生意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上世纪90年代初,徐志荣觉着种粮不划算,种粮的积极性渐渐低落了。于是,他转而开始做小生意,只在空余时间种点口粮田。“1993年的时候,种一亩粮食大概有400元钱的利润,利润率达60%。”徐志荣说,“但是大家都不肯把土地流转出来,种粮没有形成规模,也赚不了钱。”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抛荒的土地也随之增加,在外做小生意多年的徐志荣从中看到了商机,又回到村里种起了粮食。他告诉记者,农业税取消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有效地降低了种粮成本。“今年,我每种一亩粮就能拿到政府补贴200元左右,100亩面积就是2万元,这样的好事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徐志荣的粮食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17亩扩大到了今年的113亩,插秧机、拖拉机等机械化设备也随之引进,种粮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种植效益稳步提高。“土地流转后,我的种植面积年年扩大,现在光一季水稻就有4万元左右的效益,再加上小麦、油菜,一年7万元的收益一点都不会少,这可比做小生意好得多。”目前,他正在牵头组建粮油专业合作社,要带动更多农民种粮致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