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农论坛

浙江农业科学发展的探索

  马 岳
  一、从改革耕作制度到创新农作制度
  浙江农业从改革耕作制度到创新农作制度,是不断探索、实践、突破和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也是讲科学、用科学的结果。
  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84年)发展粮食作物为主的耕作制度,第二阶段(1985-1999年)发展粮经结合的耕作制度,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发展农牧结合的农作制度。
  “耕作制度”又称“种植制度”,是指农业生产中大田种植作物和结构安排。农作制度与耕作制度虽仅一字之差,但有几个创新点:一是研究领域从种植业拓展到农、林、牧、副、渔,即大农业的五业范畴;二是从种植业的耕地拓展到农地、土地、水面、滩涂等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从单一技术到多类型、多学科、多项技术组装配套,发挥综合效应;四是引进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从数量到质量、产量到产值,实现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五是推进农业生产主体的改革,由分散的农户,向专业户+合作社+基地等新型组织发展,实行规模经营;六是农作制度创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有现实针对性和操作可行性。
  二、农作制度的主要类型和创新模式
  农作制度创新是浙江农民生产实践的伟大创举,是传统农业技术的延伸和发展,也是运用物种、土地、时空的科学配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实现稳粮增效、优质高产、安全生态和农民增收。
  目前,我省农作制度的主要类型和创新模式有:
  1)种养结合类: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余杭、绍兴、桐庐);稻鸡种养轮作模式(余姚);稻鱼生态种养模式(青田);大棚养蚕种菜周年生产模式(桐乡);大棚黑木耳、水稻养禽模式(云和)等。
  2)粮经结合类:水稻大棚瓜菜多茬复种轮作(嘉善);菇稻复种轮作模式(云和);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种植技术(萧山);水稻大棚西瓜轮作栽培(绍兴);西蓝花、花椰菜和水稻种植模式(临海);春马铃薯早稻秋马铃薯模式(宁海);芋艿水稻雪菜模式(嵊州)等。
  3)粮饲牧结合类:种草养牛循环生产模式(临安);稻田种草养羊模式(东阳);稻田种草养猪模式(金华)等。
  4)林地复合经营类:林地养鸡模式(安吉);果园养鸡模式(富阳);林下间种杨柃木技术(新昌);“一竹三笋”高产技术(龙游);油茶低产林改造及产业化开发(衢州)等。
  5)水产养殖类:鱼虾、鳖混养模式(德清);水面种菜养鱼模式(鄞州);海水鱼塘虾蟹鱼贝混养模式(舟山)等。
  6)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类:稻草、桑枝种菇,菇渣种稻模式(平湖);奶牛、蛋鸡排泄物养蚯蚓、种蔬菜牧草模式(鄞州);猪沼气瓜果菜模式(金华)等。
  这些成功典型具有共同的特点:首先,是农作制度的探索创新,都来自生产实践第一线,得到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的立项支持和资助。截至2008年的13年间,共设立项目实施点1009个,累计投入资金2245万元。其次,通过对土地时空的科学配置,形成农地的复合生态系统,拓展了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农业的高产高效、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第三,在创新农作制度的实践中,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成果,加快了现代农业步伐。
  (作者系省农业厅老领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