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经验交流

温州

三到位四突出八加强

发挥农村指导员作用

  2004年以来,温州市根据省委部署,全面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从市、县(市、区)、乡镇机关中,连续五年分五批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共29779人次,共帮助落实经济发展项目31313个,累计支持各项资金7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6047元增至2007年的8591元,年均增幅超过8%。
  该市农村指导员工作,现已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科学的机制,实现了“三到位、四突出、八加强”,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强化支持 做到“三到位”
  抓领导到位。2004年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组织部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委成立相应机构,并落实专门经费。各级领导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检查落实情况,并研究部署新任务。
  抓部门到位。该市采取“党委部门包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的做法,发挥各部门优势,有效解决了农村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抓宣传到位。制订及实施《温州市农村指导员信息工作考核办法》,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发布信息报送要点,每月通报信息采用情况等措施,强化工作力度。在前三批农村指导员工作中,共编发简报380多期,在全国、省、市新闻媒体上刊发报道200多篇次。每年与市主要新闻媒体一起,组织开展新闻采访活动,在温州经济科教频道“聚焦三农”栏目里,开设“农村指导员风采”专题。2004年8月,在温州农网创办了“农村工作指导员园地”。2006年8月底,新开“基层信息动态”专栏,上传信息2400多条,点击人次已超过67800多,日均点击达200多人次。
立足基层 做到“四突出”
  突出工作重点。该市农村指导员工作,十分注重服务于中心工作。如市派第三批139名农村工作指导员,主要派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列入“139富民攻坚计划”的欠发达村和“三沿”环境整治重点村。
  突出分类指导。面对农村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千差万别的现实状况,各级农村指导员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既尊重自然规律,又立足乡村特点;既尊重地域特征,又保持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温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突出任务布置。各地根据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及时总结和部署阶段性工作,基本形成了工作任务布置机制。同时,突出榜样引导。
完善机制 做到“八加强”
  加强队伍建设。将指派和推荐相结合,重点派学历高、能力强、潜力深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同时突出选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按照《温州市基层工作指导员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日常管理工作。对工作表现差,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启动“召回重派”机制。
  加强工作例会。定期召开例会,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做到例会主题化,主题系列化,提高例会实效。
  加强资源整合。各地借鉴以往成功经验,充分整合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产生“1+12>”的效能。如苍南县实行三批联动,县直机关派出单位成立农村指导员服务队,由领导牵头,整合专业人才和往年下派干部,每月看望指导员,及时帮他们解决困难,成为农村指导员的坚强后盾。
  加强问题交办。各地、各联络组普遍建立完善问题梳理、集中交办、检查督办制度,帮助村里解决难题。对县(市、区)上报,需市级协调处理的问题,也进行集中
  交办。
  加强长效机制。将乡镇专职化作为促进干部
  重心下移、政府职能转变、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
  举措,以实现指导员制度的长期化、规范化。
  同时加强了年度考核,加强了激励导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