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冬至已过,冰雪将至,在温岭市泽国镇,记者却感受到了强烈的暖春气息:一辆辆满载果蔗的卡车源源不断地驶往全国各地的水果市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让农民一年四季都收获着欢乐。
改革开放初期分管泽国镇农业生产的副镇长胡黎明,看到今天蓬勃发展的泽国农业,十分欣慰地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以种水稻为主,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在以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想象的。“过去乡镇职能主要是抓粮食产量,只要能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就行,‘一管就死’,发展其他经济作物是不可能的事。”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了如何“赚钱”,泽国农民也是什么赚钱种什么。但农户们分散种植和无序经营,泽国果蔗种植业始终成不了气候。部门服务也更多地停留在生产环节,没有很好地考虑市场销路、产后服务。生产发展热闹、经济效益不高,当时的泽国果蔗业陷入尴尬境地。
2000年以来,泽国果蔗产业迎来了希望的春天。随着改革的深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通过责任农技员制度、组建合作社、开通农民信箱、参展农博会等多种方式,积极做好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现任泽国镇副镇长俞抒明告诉记者,2000年以来,泽国镇通过牵头组建果蔗合作社,打造温联果蔗品牌,做细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服务,把果蔗产业引导到有序生产、抱团营销的发展道路上,果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年产值达到1亿元左右。
近三个月是果蔗贩销大户最忙碌的时候,过去都要为运输车辆烦恼的贩销大户们,今年可安了心。“现在我每天都有3车果蔗运往外地市场,今年估计要达400车。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帮我做好车辆调配等后勤服务,我肯定做不到这个量。”贩销大户叶春秋说。据了解,在解决了运输问题后,叶春秋今年能把1.6万吨温联牌果蔗输送到外地市场,销售产值1400万元。
刘甫友是联树果蔗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户,今年他的果蔗平均每亩利润达2000多元,是普通种植户的近一倍。刘甫友说:“我的利润明显比别人高,都是因为老师教得好。以前要学技术要到镇里、市里去听课,理论性太强;现在是政府出误工费请我们去学,还把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各种培训班办到了我们家门口,面对面指导我们搞生产,实用性很强。”
俞抒明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乡镇政府和农业部门主要是做好基础建设、搭好产销平台、搞好科技研究、做好信息服务、打造产品品牌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为农民谋效益,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撑。今年省农博会上我们一支果蔗榨出的果汁卖到50元,这或多或少也反映出我们服务的效应。”
泽国镇的果蔗产业只是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6年以来,我省确定了蔬菜、茶叶、果品等十大产业为农民主导产业,到目前为止,这十大产业的产值已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79%,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多数产业的劳均收入超过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