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陆 颖
丽水市莲都区茶农梅献山与茶结缘已有30余载,从他在茶叶产业的新追求中,可以追录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农业产业发展的踪迹。
1973年,刚高中毕业的梅献山就走进大山种起了茶。在计划经济年代,茶叶属于二类物资,由国家统购统销,茶农不愁销售,无论什么等级的大宗茶都照收。“30年前,一般老百姓家里哪能喝到茶叶,有茶梗算是很好了。那会儿没啥讲究,大家种的便都是大宗茶,根本没想过发展名特优茶。”梅献山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开始了改革。1980年,梅献山承包了当地大姆山的300亩茶场。多年的辛勤耕耘让茶场产量大增,每年仅春茶就可采制干茶3万公斤,但每公斤茶叶只能赚4元钱。偶尔,他发现外地客商将收购的优等毛茶加工成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后,身价翻了番,每公斤能赚100多元。“这时,我才意识到茶叶卖不出好价钿的问题出在哪。这茶叶除了品质,还要有品牌。”
到了1992年,茶叶购销已完全市场化。面对新的形势,梅献山以大姆山茶场为基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品牌。同时,他决定尝试有机栽培,用有机肥和生态平衡原理管理茶场。“当时,周边就我一人不用化肥农药,乡亲们都怀疑这个尝试,但我始终相信自己没有选错走有机茶这条路。”梅献山告诉记者,最初几年他那些有机茶由于缺少有效机构的认证,也只能卖个非有机茶的价钱,这让公司损失不少。“虽然辛苦,但很值。一直以来只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给茶农的收购价总是高于市场同等收购价的25-50%。”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成了人们的首选食品。2001年,梅献山的大姆山茶场在当地第一个通过了有机茶基地认证,他的“梅峰”名茶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售价由原来每公斤400元攀升至1400元,仍供不应求。公司的商标也被评为浙江著名商标。去年,他的茶场还被确定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有机茶示范基地。如今,在“梅峰”有机茶的带动下,基地农户年增收600多万元,公司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分公司,销售网点遍布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