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特别报道

  近年来,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信息化四个工作重点,创新发展现代农业,2007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8.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81元,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1.2%。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市),中国出口茶生产基地;被省政府评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市)和茶叶、花木、蔬菜强县,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发展优势产业 块状特色日益明显
  近几年,该市按照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新、产品调优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台了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初步形成了茶叶、果蔬、畜牧、花卉、竹笋、香榧等农业主导产业,建成了崇仁应桂岩名茶基地、谷来镇香榧基地、鹿山江夏茭白基地等10个连片万亩以上的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84.4万亩,其中茶叶17.8万亩,蔬菜9万亩,花木10万亩,香榧8万亩,优质粮23万亩,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0个。茶叶、果蔬、花卉等10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初步形成了“高山百里干鲜果园,低山百里名优茶园,沿江百里竹笋桑园,环城百里瓜果菜园”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建设加工园区 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
  近几年来,嵊州市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通过行政推动、上下联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
  2002年,该市在经济开发区划出2平方公里作为农产品加工园区,搭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平台。7年来,累计投入资金6.25亿元,已有1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2007年园区优势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90%,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80%,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总收入的42%,农产品自营出口额6043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自营出口总额的87%。2005年园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与此同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到目前止,全市拥有农业企业201家,其中规模型农业企业6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29.3亿元,实现销售额27.16亿元,企业联结基地62.9万亩,农户26.9万户,有力地带动了茶叶、果蔬、花木、畜牧、香榧等基地生产的发展,使全市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近几年来,该市通过依托基地建市场、多元投入办市场、组织农民闯市场,逐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基础,农民贩销大户为依托的市场营销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专业市场19家,拥有摊位3208个,年成交额达24.6亿元,形成了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名茶市场、花木市场、桃形李市场、茭白市场、竹笋市场等一批带动力较强的龙头市场。其中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20.5亿元,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定点市场。
  在农产品品牌和名牌的培育上,该市采取政府鼓励、政策奖励、工作考核的办法,积极鼓励乡镇和企业创品牌、争名牌,促进全市农业品牌和名牌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产品注册商标130多只,其中全国农博会名牌产品3只,浙江省著名商标4只,绍兴市级著名商标17只,浙江省级农业名牌产品8只,绍兴市级农业名牌产品14只,“一景、华发”图形商标被评为绍兴市十大农产品著名品牌,“皇帝”茶叶被评为浙江名牌农产品。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全市已建成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10个,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6家,绍兴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遍布农业各主导产业,并形成了多类型、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方式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外向型农业发展迅猛,到目前为止,全市外拓农产品基地总面积已达83.5万亩,实现了在嵊州区域外再建一个嵊州农业的发展目标。全市还拥有外向型农业企业25家,2007年出口创汇8.5亿元,其中自营出口6900多万美元,连续第五年被评为全省发展外向型农业先进单位。
培育示范基地 农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自2004年被列为浙江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市)以来,该市以发展规划为导向,以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快了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竞争力。
  该市根据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从增量、提质、优化结构三方面入手,加大农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建成了崇仁应桂岩名茶基地、谷来镇香榧基地、鹿山江夏茭白基地等十大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84.4万亩。2007年,该市还以基地示范为抓手,着手培育和建设了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总投资达1.5亿元。
  抓例行监测,提升农产品质量。该市建立了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农产品例行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等四项制度。同时对涉及农业主导产业的21个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进行了修制定,编制了茶叶、蔬菜等主要作物标准化生产模式图12只,印发模式图7万多张。建立了嵊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市农产品主要产区、市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体系。
  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该市已建立了生猪、长毛兔、奶牛等绿色畜禽养殖示范小区12个,规模化畜禽饲养率达到70%以上。在生猪规模养殖场推行养猪、沼气、作物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秸秆还田等多种方式,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产品生产中的使用,生物农药、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得到普及推广。
  抓科技推广,农技水平不断提高。该市通过实施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建立了茶叶、蔬菜、生猪、长毛兔、香榧等10个种子种苗基地,农产品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
创新农技体制 农业服务成效显著
  近年来,该市积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和服务手段,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效果。
  2003年,该市在全省首创农技大师和责任农技师制度,通过加强统一考核管理和政策激励,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的为农服务积极性,优化整合了农技干部资源,得到了茅临生副省长的高度评价。2006年还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试点县。
  农民信箱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到目前为止,该市5.8万户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进行优化组合,设立了茶叶、花木、粮食等12个产业集群和5个农业信息播报系统,对全市农民信箱用户分产业开展产业集群式服务,切实提高了为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07年通过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减少农业灾害损失4500多万元,农民信箱真正成为了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好帮手。
  农业信息网络不断健全。1999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专业性的《嵊州农业在线》网站,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农技110为农服务网络。以农业信息网作为统领,整合建立了农技师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移动网以及业主网四个网络,开通了“大地春色”等电视节目,实现了农技资源的充分共享,全方位开展为农服务工作,深受农户好评。市农业信息中心被农业部评为全国100个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农业在线网站连续第三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网站100强之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