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不做议政“花瓶”,农民代表须过“质量关”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尽管来自农村一线、尽心尽力履职的农民代表有很多,但是,受制于主客观因素,一些农民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遇到不少障碍,履职效果也由此打了折扣。
  首先是知识文化障碍。农民人大代表基本上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很多农民代表所提议案和意见,往往只是身边问题的罗列,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议案、建议办理的实效”。其次是心理障碍。部分农民代表对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掌握不好,不敢履职;不少农民代表担心自己提的建议没用,相关部门不会采纳,不愿意提议案和建议”。第三是经济障碍。县、镇农民人大代表中,不少人靠种田为生,经济来源不稳定,影响其履职意愿。
  随着人大代表比例改革在各地的逐步推进,农民人大代表群体必然呈快速扩大趋势。不少学者和专家认为,要提升议政水平,必须闯过“质量关”。首先要把好“入口关”。山东济南市天桥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处陶继华认为,一名优秀的人大代表必须具备两种素质,一要熟悉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并能向基层传达,同时要了解基层情况并能把民意向上传达,成为沟通上下的桥梁;二要积极参与人大的会议和调研、视察等各种活动,不断拓宽眼界提高文化素养,把建议提到点子上。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学辉建议,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农民代表的培训,积极支持他们履行自己的职责,比如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以形成较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
(摘自《半月谈》 王骏勇 等/文 2008年12月3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