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2008年,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中药材价格普遍低于往年。据主产县统计,全省“浙八味”种植面积为20万亩,比上年增加2.38万亩,约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46%。中药材出口2892万美元,同比增长8.5%,出口量7138吨,同比下降2%。其中浙贝母、元胡、麦冬、玄参市场行情相对平稳,白术、杭白菊、温莪术、杭白芍等市场行情走低,种植效益降幅较大。
白术是我省主要药材出口品种之一,一直以来因质量上乘而畅销市场。去年却遭遇严重的市场“寒流”。据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柏伟分析,由于2007年售价高达40元/公斤,种植效益好,激发了药农种白术的积极性。2008年全省白术总产量达10437.98吨,比上年增产2891.98吨,增38.3%。但销售价格一路走低,每公斤从6月份的36元下降到12月份的10元。亩产值只有3000元左右,比上年减少50%以上。其主要原因除了金融危机影响,还包括去年7月下旬安徽亳州白术产地普降暴雨,药农提早收获加工,提前集中上市,同时全国总产增加,导致货多价抑。相对来说,元胡的市场形势似乎让人看到了“寒流”中的一丝“暖意”。因磐安县近几年浙贝母面积的扩大,元胡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使元胡供大于求的矛盾得以缓减,市场销售较为顺畅。我省元胡主产区东阳市2008年播种元胡1.47万亩,产地价格为20元/公斤,比上年有所上涨。另外,同一种中药材,由于采收部位、加工产品不同,市场反应也各不相同。例如,杭白菊具有祛风明目、降火解毒等功效,已成为清凉饮料加工的首选保健原料。主产地桐乡杭白菊总产量在5000吨左右,其中1500吨为胎菊和幼菊,是由鲜花直接加工,其余为饼花。从2008年销售情况看,饼花价格开始收购价已降至目前的28元/公斤,比上年42元/公斤下降近50%,但胎菊及幼菊价格走势较好,目前价格在60元/公斤,产品销路供不应求。
何柏伟认为,初加工的不规范也是造成某些中药材销售的“致命伤”。有些企业或农民自己提取的莪术油由于没有医药原料相关的批文而销售受阻,价格跌至每公斤600-700元,不到往年最高价的一半。而且随着国家对中药注射剂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制药企业不再收购无批文的莪术油。导致产地加工提取的莪术油销售困难,如瑞安陶山、永嘉乌牛等地连2007年生产的莪术油产品还有大量积压。
针对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药材市场的迟缓走势,药农和企业怎样应对?何柏伟提出,要推动我省中药材产销行情尽快复苏,不光要从销售方面做文章,还要从各个生产环节着手,探索新的机制、加大科研服务和给予政策扶持。他建议,像我省的鄞州、磐安等传统产区要积极培育一些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医药龙头企业,开发浙贝医药、保健新产品,拓宽浙贝用途,如新药剂研制、贝母茶和贝母花开发等。同时扶持“企业+协会+农户”模式,积极开展与药材公司、医药厂等龙头企业挂钩联系,实行订单农业,创新产品初加工技术和设备,做大做响浙贝品牌。作为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帮助种植企业和农户寻找商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药材的销售,尽量减少损失,同时扶持深加工企业,引导温郁金等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同时,对规模种植企业和大户以一定补贴,或给企业已订单补偿,减轻企业因市场风险带来的负担和损失。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大户可结成价格联盟,避免恶性竞争,打破少数收购企业的垄断地位,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部门还应积极推广粮药间套生产模式,增加药农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