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标准
宜种区域 种植中药材应首选地道药材产区。如磐安、东阳等地的白术、元胡、玄参、杭白芍、浙贝母,桐乡的杭白菊,鄞州的浙贝母,慈溪的浙麦冬,瑞安的温郁金,临安、淳安的杭萸肉,景宁的厚朴等。同时,产地的土壤、水质等环境指标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繁殖材料和品种 中药材品种在具有稳定性、一致性、特异性的同时,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或达显著水平以上,而其他性状与对照相仿;品质抗性熟期比对照优异,而产量性状与对照相仿。根据《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暂行办法》,由育种(引种)单位(个人)自行安排二个以上生产周期、不少于3个试验点的品种试验,通过品种认定可以推广。日前适合我省栽培的主要有“早小洋菊”、“小洋菊”、“天斛 1号”、“浙贝 1号”、“浙胡1号”和“浙芍1号”等新品种。
制订相应的种植规程(SOP) 中药材“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基本内容是实现生产技术和管理操作的定量化、指标化和可控化。编制原则:一是应以国家、地方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政策依据。二是归纳总结产区传统种植、加工经验。三是鼓励吸收应用农业、生物学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四是对诸如种质资源整理、良种繁育、施肥方案、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指纹图谱等关键技术和标准进行研究和攻关。五是充分考虑可操作性,通俗易懂。六是许多操作只是相对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发展、修订和完善。除此以外,还必须包括各项“SOP”的操作记录表和起草说明。
施肥 应开展施肥技术的田间试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肥操作规程。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叶面施肥相结合。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制定药用植物的施肥“SOP”尤其应注意施肥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关系。因此药用植物以研制专用肥料为好。
灌溉与排水 中药材基地应因地制宜地建立灌溉系统。保证灌溉水达标。对根茎类药材来说,排水尤其重要,能达到土壤透气的目的。建立基地时一定要选好适宜的田地,考虑土壤特性、地势等因素,确保田间不长时间积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
种植档案管理 中药材的生产全过程应有详细记录。内容包括繁殖材料(种子、种苗、菌种等)的来源,播种时间、种植量及面积,育苗、移栽,肥料的种类、施用量、施用方法、无害化处理方法,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等)的种类、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方法,药用部分采收时间、采收量、鲜重和加工、干燥、干燥减重、单产和平均产量,包装、运输、贮藏等。还包括气象资料和小气候,环境检测报告,物种鉴定证书,中药材质量评价(中药材性状和各项检测)等。所有档案专人保管,保存至采收或初加工后5年。
田间管理
一、选地与整地。中药材选地应考虑地势、坡度、光照与遮阴、海拔、土壤条件和轮作等因素。整地应按种植密度的要求做畦和开沟,同时将基肥施入。
二、种植与定植。种植与定植的合理密度是确保药材质量、产量、种苗使用成本和土地合理使用的重要指标。如白术的宽窄行栽种,畦宽1.2米,沟宽和深各25厘米,畦呈弧形,畦面种植4行,中间宽行行距40厘米,两边窄行行距是30厘米。定植时,另一指标就是栽种深度,根茎类药材一般栽种较深,所以要求土层深厚。种苗大小不同栽种密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三、间苗与定苗。间苗宜早不宜迟,因为幼苗过密,生长纤弱,易发生倒伏和受病虫害侵入。而且,幼苗长大过分消耗了养分,根系深扎,间苗困难,易伤害周围的植株。间苗次数视药用植物品种而定,小粒种子间苗次数可多些,大粒种子可少些。定苗后必须及时加强管理,为后期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中耕、除草和培土。中耕、除草一般在封行前进行,由于规范化种植规定不能使用化学除草剂,宜采取人工除草。除草一般与中耕、间苗、培土等结合进行。根群分布在土壤表层的中耕宜浅,深根植物中耕可深些。中耕的次数应根据气候、土壤和植物生长情况而定。许多根茎类或多年生药材,其地表层因受雨水冲刷,根部暴露,很易受旱,影响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故中耕除草时要结合培土,以保护植物安全越冬、越夏。培土时间一、二年生药材在生长中、后期进行;多年生或木本药材,一般在入冬前结合防冻进行。
五、追肥。追肥一般在萌发前、定苗后、现蕾开花前、果实采收后和休眠前等时期进行。追肥可适量使用化肥,前期追肥以复合肥和含氮较高的液态速效肥为主,后期多施用草木灰、过磷酸钙、腐熟有机肥和钾肥等。
六、摘蕾与打顶。摘蕾是根茎类药材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摘蕾时间与次数取决于花芽萌发和现蕾时间,一般宜早不宜迟。打顶作用是抑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地下部分生长,或抑制主茎生长促进分枝。摘蕾与打顶都应注意保护植物,应选晴天进行。
七、整枝与修剪。木本药材通过整枝修剪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同化作用,增加植物抵抗力,减少病虫害。同时可以培育一定的株形,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如树皮入药的植物应培养直立粗壮的主干,种子、果实入药的应控制树高,增加分枝数等。修枝时间一般在冬、夏两季。冬季修剪主要修剪主、侧枝,剪除病虫枝、枯枝、纤弱枝等;夏季修剪,主要除赘芽、摘梢、摘心等。
八、覆盖、遮阴和搭架。利用稻草、落叶、谷壳、药渣、马粪、草木灰或泥土等覆盖畦面,能调节土温。冬季覆盖可防寒;夏季覆盖可降温,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杂草滋生。对于许多阴生植物如天麻等,栽培期间必须保证遮阴,遮阴方法除搭棚架外,还可采取间种、套种、林下栽培等方法。当栽培攀缘、缠绕和蔓生药材时,由于茎不能直立,往往要搭架或在株旁立杆作支柱,以利支持或牵引藤蔓向上伸展。
九、设施栽培。现在药用植物中应用最多的就是铁皮石斛的人工栽培。
病虫害防治
中药材防病虫的首要目标是降低发生率。另外还有生态(对环境和其他物种影响的评价等)、技术(防治技术措施、选育抗性品种等)、社会(对人类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如残留或污染造成的后果等)、经济(防治方案实施的经济效益分析和产生的后果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评价等)等方面的目标。
具体方法:(1)改变耕作制度(复种次数、轮作、套种等),加强田间管理(肥水管理、深翻土地、精耕细作等),选育抗病品种(最有效的方法)。(2)利用微生物、动物、植物等来控制病虫害。动物天敌昆虫应用较多,如肿腿蜂防治天牛。套种蛆虫植物来驱避害虫。另外,许多植物也是生物农药的原料。(3)诱杀或诱集(灯光、毒饵等)、器械捕杀、隔离(防虫网等)、温湿度调节等。(4)农药和性诱剂。(5)病虫害发生预测:计算机、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的发展,使病虫害发生预测的效果越来越好。
采收
1.采收年限的确定。中药材采收年限的确定要从有效成分积累量、产量和农业产值三方面综合考虑。如,从黄姜的不同收获期的有效成分、根茎产量和农业效益三方面因素考虑,栽培32个月采挖最合理,不仅品质优,效益好,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采收期的确定。(1)以有效成分积累高峰与药用部位生物产量一致时为采收适期。如天麻、甘草和葛根等的最佳采收期为秋末冬初,此时药材饱满,有效成分含量也高。(2)如有效成分积累与药用部位生物产量不一致时,如金银花、辛夷等药用部位为花蕾,其有效成分是开花后的数倍,应以有效成分总量最大时作为适宜采收期。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有效成分总量=药材产量/单位面积×有效成分含量(%)。
3.采收方法。采收方法主要有挖掘、收割、采摘、击落、割伤等。采收后要清除非药用部位及异物,尤其是有毒杂草。
初加工
中药材初加工方法的选择应品种而定。而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会直接影响药材品质:
1.药材的成熟度。未成熟的药材加工后有效成分低,折干率低,外观色泽等指标达不到标准;但成熟过度,则质地枯老,色泽暗,甚至木质化。
2.温度。温度不仅影响药材干燥速度,也影响有效成分存在状态。一般挥发油、糖份多的药材不宜高温烘烤;果实、根茎类药材常需较高温度,但温度过高,尤其是连续高温易造成外干内不干,形成结壳。
3.水。采收时药材含水量高低不仅影响干燥时间、折干率,也影响药材品质,如菊花雨后采收,含水量高,加工时易粘结成团,色泽深暗。同时,加工用水必须达到国家标准。
4.化学成分。化学药品对药材的影响极为复杂,如加工不当,易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含鞣质的药材用铁器刮切、煮烫时,鞣质氧化,药材变黑,如木瓜。
5.辅助材料。如浙贝加工要加入贝壳灰,附片加工需用盐、盐卤,辅料使用不当,会造成有害物质残留。
6.加工设备。加工机械、烘房、工具等设备直接影响药材的品质。如金属容器选用不当会造成重金属残留。
7.加工技术。加工技术是影响加工药材品质的主要因素,如蒸、煮、烫、火候等每个环节的把握,辅料添加的时间和量的控制,干燥时温度的调控等,都会影响药材质量。
(本版由省农业厅农作局高级农艺师何伯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