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一千多年来,九州同庆的一个“大节”。历代文人墨客的佳咏,数不胜数。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安初年在杭州任刺史,赋诗描写杭州元宵盛况道:“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家家高,笙歌处处楼。”写得简洁而生动。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异夜,玉漏莫相催。”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的热闹场面。张悦有诗赞叹:“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把涡灯的情景描绘得生动传神。崔液的《上元夜》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虽未正面描绘元宵佳节,但欢快愉悦的气氛却让人遐想联翩。
宋代的朱淑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远不及李清照,但她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至今仍在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熠熠闪光。当时的少女终年深锁闺门,唯独在元宵节有个短暂的“解放”,于是早早期盼在元宵夜寻觅和幽会意中人。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云:“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也绘声绘色地传唱出女性平日里少有的欢快。
明代将元宵灯从三夜延长到十夜,节日气氛变得更为浓烈。唐伯虎的诗将那狂欢之夜写得分外迷人:“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的特色,全在一个“闹”字。清代的元宵节,除赏花灯、逛花街外,还增加了名目繁多的百姓自发活动,如舞火把、火球、火雨,扮社火,放焰火等,把元宵节闹得花样迭出,高潮迭起。阮云有诗道:“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姚元之《咏元宵夜》的描绘则明白如话,很是别致:“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小说《红楼梦》第十八回写到元春省亲的日子,正是元宵节。曹雪芹用笔着力,借大观园人物之口,写下诸多咏元宵的诗词,艺术价值自不待言。
(予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