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农 村 大 学 生

比例为何逐年降低?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1月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这是文中的一句话。此言一出,激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涟漪。连日来,记者就目前农村生源在高校中所占比重展开调查,以求农村孩子迈入大学校门的脚步为何逐渐迟缓。
儿子刚上高中 老爸就开始借贷
  广东德庆县马圩镇,隐藏在一条省级公路的旁边。时值砂糖桔采摘季节,在距离镇政府不到5公里的荣村,村委会副主任戴兆楷一脸灰暗,“我种了十几亩桔子,辛苦一年,还要亏十多万元。”
  老戴的儿子去年考上了县城最好的中学香山中学。“450人考中了90人,我儿子排30名。”言语之间他颇感自豪。
  按照老戴儿子的成绩来看,考上大学并不难,然而能不能上却似乎是另一回事。“不瞒你说,我虽是村干部,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0元,这个钱连儿子在县城读高中一个月的伙食费都不够。”老戴儿子的学费是每个学期1050元,“我们靠借贷缴学费的”。
  但他表示,荣村在德庆还不是最穷的村,“也就中等水平左右”。“供不起,这是最实际的原因,有钱谁不想供大学生。”老戴并不承认村里这些年考上大学的孩子数量比过去减少,“但能不能读上,客观困难还是存在,我一个亲戚的孩子,去年考上了也没法读。这在农村很正常。”
  两年前,在教育部主办的“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一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花费”,如今依然是这样。
  初中毕业后孩子们纷纷“蒸发”
  在德庆县悦城镇龙母中学任教的杨明伟已做了18年的初中教师,他说:“18年前,我教的初中班上,起码有60%的学生选择报考重点高中,而18年后的今天,顶多只有1/4的学生会考了。要了解为什么现在农村大学生越来越少,从初中开始就发生变化了。”他认为,让这些农村孩子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蒸发的最大原因有几个方面:学费高、就业形势和社会风气。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涂猛曾透露,据青基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谁把农村孩子早早拦在了门外?
“到底是谁把农村的孩子早早地拦在大学门外?”多年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敏强表示,他对这个问题早有研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广东一直在推行标准化考试的高考改革。客观地来看,在高考改革中确实有很多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因素。“很多农村学校,连必要的实验设备或电教设备都没有,怎样开展课程改革?农村学生从小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连阅读材料和外界信息都没多少,怎样适应越来越讲究考察综合素质的高考?”
  从1998年开始,张敏强敏锐地嗅到了高考改革对农村生源的不利影响。因此从北京开完会回到广州,他马上在中山大学开展了一项不完全调查——到底有多少大学生来自农村?
  调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1998年中山大学招收的大学新生中,90%都是来自县城或城市的学生。“和我读大学的时候区别太大了”,上个世纪70年代读大学的张敏强记得,当时班上像自己这样的农村娃占70%~80%。
  农村大学生比例几乎降了一半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有专家认为,近年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绝对人数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可能增加,但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在明显下降,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课题组同时还对国家重点高校进行了调查。清华、北大、北师大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而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的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
差距是高中阶段机会不均等延续
  瓶颈还是在高等教育前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张敏强认为。这一结论和相关调查不谋而合——按照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字,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030.95万人,按毛入学率52.7%计算,将有3500多万初中生流入社会。其中,这些流失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农村初中生。“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远低于扩招之后的高考升学率。进入重点高中的竞争比考大学更为激烈。高中教育已成为影响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最大瓶颈。”
  张敏强指出,现实中存在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积累和延续。(摘自《广州日报》邱瑞贤杨明伟/文 2009年2月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