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百万身价农户陷入贷款难

  吉林省梨树县的种植养猪大户夏国峰拥有百万身价,却为了贷款20万元流动资金一筹莫展。
  2008年1月,他向吉林省梨树县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20万元,作为养猪、种地的流动资金,便于周转,然而,信用社告诉他,他的300多头猪、15公顷玉米等资产不能作为抵押,给他放贷不合程序。
  基层干部认为,目前一般农家种地的资金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所谓的农民“贷款难”,主要是农民想开展规模经营时缺乏资金支持。
  从夏国峰的案例分析,不少金融专家认为,当前要解决农民贷款难题,主要存在三个制度性障碍,一是信贷品种少,农民手中缺少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物;二是土地分散经营导致农民资金需求分散,农民抗风险能力差,金融机构风险大,放贷成本高;三是农村整体金融业务发展与城市差距太大,资金流动性不足,难以满足农民越来越多的贷款需求。
  专家认为,要从根源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题,必须从农民自身入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合作组织为载体与金融机构实现对接,寻觅农村金融改革的新路。
  吉林省农村金融行业专家姜柏林认为,依托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方面能解决金融机构业务过度分散导致高成本放贷问题,同时还能增强农民在市场和金融机构面前的主体地位,是今后解决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改革破题的必然方向。
  (据新华网 王晓明 /文2009年3月1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