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草莓土专家吴东良

  •   通


    邹宗根翁若川
      他不是专门从事草莓研究的科研人员,可却是草莓种植方面的专家;他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却和宗庆后等杭州经济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一样,是市级杰出人才;他还作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被国务院邀请到北戴河休假。他,就是建德草莓产业协会副会长吴东良。
    他让草莓“住”进了大棚
      上世纪80年代,草莓在建德农业中还是一项“副业”,种植户都是采用小规模露地栽培的方式,效益并不好。1986年秋,吴东良从大棚蔬菜种植中得到启发,第一个开始探索种植大棚草莓,带头改草莓露地栽培为大棚设施种植,然而这一尝试却遭到了失败。他分析后认为,不成功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大棚草莓的种植技术、没有适宜大棚栽培的品种。于是他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和本村的几个农户一起到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拜师学艺,并引进了适合大棚栽培的草莓优良品种“丰香”。1987年秋,他再次进行大棚草莓种植,通过应用棚内养蜂、双层棚膜保温、宽畦和地膜覆盖等技术,使大棚草莓栽培获得成功。大棚种植把草莓上市时间提早到元旦前,草莓因此成为冬季时鲜水果之一,深受消费者喜爱。大棚种植大大提高了草莓售价,每公斤卖到12元,是露地草莓价格的3倍多,同时,亩产值也超过1万元,比露地栽培增长10倍。
      吴东良在自己种植成功后,一边继续种植示范,一边开展从种苗到技术的无偿服务。吴东良的带头示范,加上当地政府的扶持,大大激发了杨村桥、下涯等乡镇农户种植大棚草莓的积极性,建德大棚草莓生产从此迅速发展,到目前全市大棚草莓面积超过3万亩,成为建德农业主导产业。
    他把科技引进了草莓大棚
      在前不久举行的首届新安江·中国草莓节“草莓王”的评选中,吴东良选送的草莓以果型饱满有光泽、口感甜酸适口、风味浓的特点成为当之无愧的“草莓王”。他表示,他的秘诀就是靠科技。
      吴东良是当地有名的草莓专家,可他这个专家还真不是一天就“炼”成的。
      种草莓,防病技术是关键。刚开始种草莓时,他就跑到省农科院园艺所,拜师学艺。2006年,参加北戴河休假活动时,吴东良分到一本与会专家的通讯联络手册,他如获至宝,立刻一页页翻寻相关农业专家。一查,乐了,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也在。于是,在北戴河的7天里,除了睡觉,他都和陈剑平待在一起,聊的都是草莓病害防治技术。“只要有关于草莓的新技术,我都愿意学!”吴东良不仅向专家学习,还向左邻右舍的莓农学习。刚引进新品种“丰香”时,试验田里经常长出畸形草莓,专家来了几趟也解决不了。村里有个莓农试着改人工授粉为蜜蜂授粉,结果克服了这个问题。吴东良知道后,立刻把蜜蜂“引进”自己的大棚。
      针对草莓产业中存在的主栽品种种性退化、新品种更新缓慢和多年连作引起的病害日渐严重等问题,吴东良带头示范,承包了村里的30亩精品草莓科技示范基地,开始研究新技术和新品种。经过仔细考察和分析后,他在10亩基地里种植了“红颊”、“章姬”等新品种,并采用氯化苦对土壤进行消毒等新技术。通过精心管理,当年就获得每亩收入1.5万元以上的效益,比“丰香”等老品种效益高出一倍。在探索成功后,他还针对新品种特性,总结出一整套种植管理技术,无偿地传授给农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建德市草莓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仅2005年新品种种植面积就达到3000亩,实现亩均增收2000元,使莓农直接增收600万元。
    他把建德草莓种到了外地
      建德很多草莓种植户和吴东良一样,想扩大大棚草莓种植规模,却苦于没有土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吴东良在与草莓贩销户的交流中得到启发:把建德草莓种到外地在当地卖,这样即可节约运输成本,又可解决土地制约难题。
      经过可行性分析,他与几个村民于1998年一起去了湖北荆州,租田10亩种植大棚草莓,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自身的勤劳,当年就获得了良好效益,产值达到18万元。喜讯传到家乡,极大地鼓舞了村民,激发了大家外出种植草莓的积极性,异地种植草莓人数继而迅速增多。
      这一“借地生财”的做法,使建德草莓超越地域限制,实现了草莓产业的跨越。目前,建德已有5000多户莓农在广东、北京、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种植草莓,面积达1.6万亩,收入突破2亿元。
      如今,吴东良还是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开辟草莓休闲观光园,采用草莓采摘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欢迎,更为建德草莓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在为建德草莓种植作出贡献的同时,他个人也得到广泛认可,先后获得“杭州市杰出人才”、“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图为吴东良在大棚内料理草莓。 本报记者 袁卫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