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今年,我省要“送”8亿尾鱼苗入江海

  本报讯 (记者 金茹)今年我省将投入1亿元资金,大幅度扩大渔业增殖放流规模,放流优质大规格鱼苗5亿—8亿尾,比上年翻一番。
  据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人员介绍,去年我省放流鱼虾蟹鳖贝类等苗种3.5亿尾(粒),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超额完成年度增殖放流任务,增殖效益超过上年。海洋增殖品种增加了四大名产之一的曼氏无针乌贼;淡水品种增加了唇 、鲶鱼及河虾等名贵土著品种。
  由于多年来坚持持续、科学、规范的增殖放流,全省主要放流水域的渔业资源补充量和亲体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宁波洋山港增殖放流的持续评估结果表明:增殖放流使海域中渔业资源补充量有了明显增加,除有效提高当年的捕捞产量外,其剩余群体作为再生资源,在以后若干年,可不断产生增殖效果。如每放流1万尾大黄鱼苗种(体长7厘米以上),一年中可产生0.5吨的大黄鱼资源量。增殖放流还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水域富营养化严重,通过连续数年的增殖放流后,放流附近水域渔业生物的资源量明显增加,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增殖放流形成了区域性渔场,使当地渔民直接受益。据统计,嘉善增殖放流核心区的捕捞渔民2008年比上年人均增收4000—6000元,增幅33.5%;其他水域捕捞渔民年增收800元左右,增幅约25%。增殖放流还带动了当地休闲渔业的发展。
新闻链接:
2009钱塘江增殖放流活动
  4月27日,我省将在钱塘江流域富阳市境内进行2009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
  钱塘江是我省的第一大江,是全省人民的母亲河。钱塘江水域资源丰富,水质条件优良,饵料生物资源丰富,鱼类资源繁多,曾产中华鲟、江豚、大鲵、鲥鱼、三角鲂等名特优鱼种。
  在新安江、七里泷大坝建成前,钱塘江鱼类基本能够自繁,大坝建成后,阻隔了多种鱼类的洄游产卵通道,再加上近年来水域污染、采沙、过度捕捞和造桥等水工建筑的影响,改变了鱼类的产卵繁殖条件,直接导致钱塘江鱼类自繁能力下降,有的甚至完全丧失了繁殖能力,只能通过人工增殖来稳定其资源量。
  钱塘江的渔业资源人工增殖工作最早始于1965年,之后中断过两次,从1983年开始,我省对钱塘江渔业资源进行了统一增殖保护,时至今日,从未间断,且增殖的力度逐步加大,为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丰富水产品市场,增加渔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