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背景:我省的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虽晚于内陆水域,但也有较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30年代,省水产试验场就进行过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增殖试验。20世纪80年代,以中国对虾移植增殖成功为标志,我省开始了系统的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并在对虾、海蜇等规模化放流方面取得成效。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规模不断扩大,放流种类不断增加,至今已达20余种,放流效益逐渐显现。
放流品种:2006-2008年,我省共投入资金3385.35万元,放流海水鱼、虾、蟹、贝等26个品种的苗种6.78亿尾(粒)。其中探索性放流试验种类中的日本黄姑鱼、黄姑鱼、褐牙鲆和恋礁性鱼类黑鲷、真鲷、条石鲷均为本海域固有种,规模化放流种类则是群众喜爱的渔业品种,如三疣梭子蟹、海蜇、日本对虾、锯缘青蟹、梭鱼等,还有东海“四大鱼产”中的岱衢族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200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日本黄姑鱼和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试验性人工增殖放流。目前已解决了生殖调控、人工繁育、苗种培育与养成和放流增殖等技术难题。
放流区域:主要集中在传统渔业资源产卵场、海洋保护区和人工鱼礁区,这些海域同时也被列为增殖放流临时保护(禁渔)区,以发挥增殖放流的生态效应和保护效果,如舟山北部沿岸渔场、象山港、三门湾、韭山列岛、渔山列岛、嵊泗人工鱼礁区、普陀朱家尖人工鱼礁区、椒江泽山岛、玉环中鹿岛、温岭洛屿—牛山岛、洞头虎头屿等。其中以舟山北部沿岸渔场的放流规模最大,放流种类有岱衢族大黄鱼、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等传统渔业资源及试验性放流鱼类共11种,放流的鱼、虾、蟹数量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
放流绩效:连续几年的规模化放流,使得海域中渔业资源补充量有了明显增加,放流种类的资源密度指数呈上升趋势,形成了区域性渔场,渔业作业范围扩大,作业时间延长,并且改善了水域生态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
增殖效果明显
放流后,鱼苗生长较快,第一年投入产出比绝大部分能达到 1∶2以上,2007-2008年海洋捕捞总投入产出比平均高达1∶4.7-1∶6。同时,放流种类被捕获的比例不断增加,如海蜇、日本对虾、锯缘青蟹、黑鲷等。增殖放流带动了各地休闲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水产苗种繁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象山港对虾放流的回捕率达6.8-13.3%,投入产出比为1∶5.58,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大黄鱼“游回”东海
2006年3月,舟山深水流网作业捕到大黄鱼6吨;2007年,东海渔场局部海区出现了大量大黄鱼幼鱼,这是最近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2008年,嵊泗黄龙两艘帆张网船又捕获大规格大黄鱼0.5吨,使久违了的野生成体大黄鱼重现市场。
生物多样性提高
据2008年8-10月,海洋与渔业部门对舟山北部沿岸渔场放流海域的调查,该区域物种多样性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放流品种的直接贡献率达7.2-8.3%,比2005年的3.2%有大幅度的提高。多品种的增殖放流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