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背景:我省拥有贝类生物良好的繁衍空间和生存条件,特别是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贝类资源特别丰富,目前已经鉴定出421种,占全国贝类种数的30%,占我省贝类种数的80%。但大量污染物排放至江河湖海后,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水陆交界的潮间带和近海,使得近岸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加上过度的渔业捕捞作业,海域中的贝类幼苗被提前采捕,经济贝类繁殖种群数量大幅减少,资源日益匮乏,濒临灭绝的贝类物种不断增加。目前,我省的大宗贝类——泥蚶养殖苗种几乎全靠人工育苗,历史上我省资源十分丰富的缢蛏自然苗种资源也开始逐年减少,具有优良特性的苍南文蛤等经济贝类自然苗种资源已濒临灭绝。
放流品种:2005年以来,我省分别在大陈岛、洞头竹屿岛、苍南中墩和渔寮等地进行了荔枝螺、文蛤、厚壳贻贝、菲律宾蛤仔、曼氏无针乌贼等贝类苗种的放流,在竹屿岛进行瘤荔枝螺、黑鲍等贝类苗种的放流,在洛屿岛礁等岛礁进行疣荔枝螺苗种的放流,在海山、陈屿等地进行了泥蚶、青蛤等苗种的放流,在西门岛附近进行了泥蚶、青蛤、彩虹明樱蛤等苗种的放流。共投入贝类资源增殖放流经费2000多万元,累计放流不同品种和规格的贝类苗种6亿多颗。放流绩效:
“救活”了苍南文蛤
文蛤俗称花蛤,清香可口,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浙江仅在苍南有文蛤自然种群的分布,自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在当地沿海一带的泥沙底质中有丰富的资源量。但近年来由于无节制地捕捞和沿海水质的不断恶化,目前文蛤在苍南也已经罕见,曾经的文蛤故里成了“荒滩”。
我省从2007年开始,已连续两年在苍南开展了文蛤苗种增殖护养试验,放流文蛤苗种100余万颗,并申报了苍南文蛤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项目。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苍南增殖护养的文蛤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产品质量上乘等特点。
如今在护养区,已经绝迹多年的文蛤,现已普遍可见,在个别地方平均每平方米甚至可采捕到五六个,特别在一些有遮蔽物的岩石周边分布更多。目前,仅苍南县沿海护养文蛤的泥沙滩就有5000亩以上。如果扩大推广这种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贝类资源护养模式,不仅每年可创造效益1000万元以上,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也具有重要意义。
台州大陈遍地“荔枝花”
大陈岛位于台州市椒江东南海域,是国家一级渔港和省海钓基地,其周围海域是我省第二大渔场,素有“东海明珠”的美称,曾盛产荔枝螺(俗称辣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海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荔枝螺被渔民大量采捕后出售给餐馆或制作成“辣螺酱”罐头,致使荔枝螺留存繁殖的资源量逐渐降低,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在部分岛礁已经濒临灭绝。
从2006年开始,我省在台州大陈岛猪腰屿开展荔枝螺、黑鲍、厚壳贻贝等种类的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尤其是荔枝螺,共放流大型苗种600多万颗。目前,苗种放流区的岛礁岩礁上随处可见荔枝螺,特别是在每年6至8月的繁殖期,岩礁上乳黄色的荔枝螺卵荚堆积如山,煞是好看。
荔枝螺的增殖放流不但大大提高了该品种的资源量,而且使潮间带生态群落结构也得到了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大陈岛猪腰屿岛礁生物种类已从放流前的17种增至68种,单位面积的生物数量也由原来的408克提高到现在的2214克。
洞头竹屿“吹响”管角螺
管角螺俗称角螺、响螺,个体大,味道鲜,营养丰富。近年来,我国沿海的管角螺资源量日益减少,产品供不应求,售价较高。
竹屿岛位于温州洞头列岛的外海,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水质和底质环境优良,人为扰动较小,非常适合浅海底栖贝类的增殖放流。2008年9月,我省在该岛周边浅海区放流不同规格的管角螺苗种1万余颗,其中贴牌标志1800颗。通过此次及未来几年的连续放流,有望使管角螺在该海区形成自然种群,资源量逐步增加。